今年博鳌论坛期间,我国公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以下简称《愿景与行动》),成为我国推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一件大事。而首次公布了各省区市在“一带一路”规划中的定位,是以实际行动表明,中国在向明确的方向推动“一带一路”由重大倡议向落实有力迈进。
《愿景与行动》着眼于共建原则、框架思路等八个方面,为“一带一路”建设指明了方向,并在“中国各地方开放态势”一章中指出“能源、交通、电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成为‘一带一路’建设的优先领域”,这无疑为这些领域发展提振了信心。
互联互通很重要,是“一带一路”战略合作共赢的前提和基础。我们常讲,一个地方要搞好经济发展,先“武装”好基础设施,这是最基本的。现在也是,比如建设好交通、电信领域,将在我国与中亚、东南亚等区域合作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我国已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资金充裕、技术先进,足以支撑起强大的互联互通的基础建设能力,为“一带一路”经贸往来提供便利。
但我们要谨防把《愿景与行动》这本“经”念歪了。“一带一路”建设不仅是基础设施问题,它的内涵和外延很广,涉及贸易、投资、技术和金融服务、文化交流等全方位的建设和合作,并且这个领域也会与时俱进。
所以,无论是做实国内互联互通,还是优化沿线国家合作,互联互通都不能狭义地理解为局限于经济层面,在下气力构筑“硬实力”的同时,要重视软实力的作用。
文化融合是软实力的一种有效手段,其实质就是“心灵之路”,在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之外的那个不可或缺的“民心相通”。例如我国发起建立的丝路基金,更侧重发挥一种文化传播的功能,提升丝路建设的软实力。当我们通过丝路基金投入到其他国家的研究、教育机构建设中时,这种潜移默化的传播效应更容易积聚信任,拉近距离。
《愿景与行动》清晰地描绘了一些省区市在“一带一路”规划中的定位。比如,新疆被定位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对陕西、甘肃、宁夏、青海四省区的定位是形成面向中亚、南亚、西亚国家的通道、商贸物流枢纽、重要产业和人文交流基地。这一方面是“一带一路”战略为他们量身定做的丝路“套餐”,另一方面也为各省区市更好地抓住新丝路发展机遇、加速当地经济发展提供了催化剂。
但也要警惕另一种对“一带一路”建设参与主体的片面误读,即断章取义,忽视了全国一盘棋的整体概念。据《愿景与行动》有关负责人称,“一带一路”是中国今后对外开放和对外经济合作的总纲领,不存在“谁不在路上、谁不在带上”的问题。也有专家指出,不存在哪一个省区市缺席,“一带一路”是一个开放、合作的网络,网络里边只有节点,没有起点,任何一个节点都可能成为起点。
“一带一路”战略一头连着国内,一头编织着中国的国际合作。单就国内而言,它不是针对某个特定的区域或省区市,也不意味着这些地区功能的发挥就被限定于《愿景与行动》中所描述的,更不代表没有提及或者规划到的地区就和这个战略没关系。各个省区市之间也并不是分割独立的,比如,将来如果我国要扩大跟东南亚等国的合作,建设铁路打通交通大动脉等就不只是哪个省区市的事,而是跟各个地区都有关系,是全方位、互联互通的。
当然,有些省区市的确具有一定的区位优势,要善于运用这些长处。比如新疆等少数民族聚居地区,他们在与中亚等国家进行对外合作时,的确会凸显出在文化融合方面的优势,并且地理位置上也属于近水楼台。
与世界互联互通,在眼睛向外的同时,还要眼睛向内,理顺国内各地区、省区市间的互联互通。
国内各地想要借力“一带一路”建设的东风,首先需要积极配合国家战略,在“一带一路”总体规划指导下做好国内区域之间的联动和发展。目前,在我国某些地区,市场化的意识淡薄,人为设置的壁垒依然存在。所以,各个省区市要放宽视野、立足大局、转变观念,要在充分发挥自身资源、区位、技术优势的同时相互呼应、协调配合,不能搞壁垒,要互为一体,互联互通,不能搞各自为政。
其次,政府要进一步改变观念,发挥市场主体的作用,放大市场力。政府要发挥好行政力,减少行政审批,加强政府监管,最大程度减少乃至消除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壁垒。
相较于三大战略中的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战略,“一带一路”战略更是一种对外关系层面有区域影响的国家战略,它体现的是国家治理和对外合作的新理念。因此,如何描绘和推动这种愿景,在于我们如何处理好与沿线国家之间的关系。
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开放共融,不仅是“一带一路”战略的前提,也一直是我国外交秉承的原则,更加迎合了和平、发展、合作、共赢为主题的时代要求。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我们首先要做的是坚持合作共赢的理念,互惠互利地站在双方的角度考虑问题。
合唱的意愿是用共同的愿景浇灌出来的,只有共同的愿景,才会产生一种强大的向心力、凝聚力,才能更好地牵引一致的行动,转化为实际行动力。遵守共建原则、坚持合作机制,是打造互利共赢的“利益共同体”和共同发展繁荣的“命运共同体”的关键。要讲究游戏规则,避免把我国的一些发展模式照搬到“一带一路”中,应按照规范化的国际规则,以公开、透明的操作来谱好共鸣之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