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企借“一带一路”绸缪“3”时代 大产业 一带一路门户网
您当前位置: 首页 > 大产业 > 科技产业

煤企借“一带一路”绸缪“3”时代
一带一路 www.edailu.cn 2015-05-15 来源:一带一路·重庆经济合作中心    点击:2830次



2015年的春天如期而至,但煤市的春天却迟迟不肯到来。目前5500大卡动力煤的市场价格已经处于了2007年10月以来的最低点,市场人士认为甚至可能跌破400元/吨,步入“3”时代。对于煤企而言,不能完全依赖国家的政策扶持这根“救命稻草”,唯有抓住“一带一路”机会,努力实现转型升级,方能将压力转化为动力,把挑战变机会。作为“中国的科威特”,陕西榆林充分利用能源资源高度聚集的优势,正在探索一条产业集群发展的新型道路。


借“四化”助产业升级

随着国际石油价格的持续下跌,相关替代能源市场也受到波及,煤炭作为重要的能源品种也难以在价格风波中“独善其身”。煤炭价格的全面缩水挤压相关企业的利润空间,面对市场需求疲软,向产量要收益的生存模式已然过时。中国煤企已经到了存亡攸关的时刻,要么转型要么破产,这道单选题的正确选项不言而喻。煤炭企业的当务之急是向科技创新要业绩,向产业升级要发展。


煤炭企业的转型通常是以发展非煤产业的循环经济模式为核心,通过非煤产业与煤炭辅助产业有机结合,实现产业结构上的有机调整,形成具有特色的产业结构。煤炭的焦化、气化、液化和电化是煤炭化工的四条主线。中国煤焦化工艺技术装备保持世界领先水平,炼焦工艺技术装备及生产管理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已形成比较完整的焦化工业体系。我国煤制油、烯烃、芳烃、天然气、乙二醇、二甲醚,以及焦炉煤气制CNG、LNG等工艺技术突破和示范工程均获重大进展。发展煤炭“四化”的意义重大,对于化解煤炭产能过剩,促进煤炭清洁利用,提升煤炭产业水平,保护国家能源安全等都是非常重要的。


以陕西榆林为例,作为“中国的科威特”,高度聚集的能源资源使得这一地区具有发展产业集群的优势条件。榆林以中低温热解技术为核心,构建煤制烯烃、煤制芳烃、煤制油、煤盐化一体化发展的“一推四”煤化工产业体系,形成了集现代煤化工、煤电和冶金为一体的共生产业链。构成了榆林煤化工产业高转化、大循环、低成本的核心竞争优势。目前已建成过百亿元的大项目7个,50亿元到100亿元的项目5个,10亿元到50亿元的项目19个。而且,这些世界领先的煤化工项目正在在逐渐投产达产,2014年,陕西有色铝镁合金、靖边能化园区一期、中煤榆横煤制烯烃等4个超百亿的骨干项目和延长煤油共炼等一批资源深度转化项目在榆林建成投产。去年新投产的一批煤化企业带来的经济贡献绝对值达到200多亿元,占到榆林GDP的7%。


搭“一带一路”快车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能源丰富,相关区域既是经济带也是能源带,因此能源企业发展一定要搭上“一带一路”这趟快车,充分融入“一带一路”的“能源经济带”。值得一提的是,中国中西部地区和中亚国家,能源优势和对经济快速增长的诉求是其共有的特征,这种一致性为中国中西部地区和中亚国家的经济联系提供了强有力的内在支撑。届时,中国西部省区不再是单一的东部地区的资源输出基地,而是借“一带一路”的东风建立自己的高附加价值工业体系。对此,煤炭企业应以长远发展为着眼点,有质量地“引进来”,有含量地“走出去”。


首先是让资源“走出去”。中国煤炭资源富集,仅陕西榆林就有煤炭预测储量2714亿吨,已探明储量1660亿吨。这些资源优势让中国煤企赢在了起跑线。而海外市场的扩充也将使我国煤炭市场供需侧不平衡的格局有所改观,在战略上化解国内煤炭产业的过剩产能。


其次是让技术“走出去”。中国具有世界最先进的煤炭化工技术,而且先进技术基本上都能落户于民,这就为煤炭企业“走出去”提供了有利保障。对于中东、西亚的一些能源富集但技术落后的国家,中国煤企可以带着资本,带着技术走出去。


最后是让产品“走出去”。“一带一路”不仅加强了不同企业和市场的互联沟通,更是加快了行业规范的出台。这为煤炭产品市场的健康、规范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而煤炭企业的转型升级,以及产业链的拓展,带来的直接结果是产品质量的改观和产品品种的多样化。榆林兰炭就是典型,作为煤炭焦化产物,是煤炭清洁化发展的重要支撑,具有低硫、低灰、高热值等性能,在当前大气污染和雾霾日益严重的情况下,清洁环保的兰炭是燃煤理想的替代燃料,不仅能为全国各地“霾中送炭”,而且也能为“一带一路”相关国家和地区提供清洁的能源。
征稿启事 | 摄影活动 | 图文故事 | 免责声明 | 隐私保护 | 服务项目 | 技术合作 | 职业发展 | 理事会 | 关于我们 | 领导小组 |  项目报送备案 | 我要咨询 | 我要投诉

网站名称:一带一路门户网
主办单位:重庆一带一路经济技术合作中心
行政中心:重庆市级机关综合办公大楼26楼(渝中区人民路252号)
全国服务热线:13901152863(北京) 13308315638(重庆)
企业邮箱:edailu@163.com  464067221@qq.com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号:渝ICP备15000646号
公安部网络安全保卫局备案号:渝公网安备50011202501484号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备案号:915001123223910402
技术支持:总部城科技(重庆)有限公司
Copyrights©2014-2024 版权所有:一带一路门户网(重庆一带一路经济技术合作中心有限公司)



中央机构网站
地方人大网站
相关媒体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