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政策推进过程中,人民币国际化具有多大重要性?
“如果一带一路发展,最重要的就是推动人民币的国际化。”近日,中国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曹远征在海南一带一路新起点建设高峰论坛上分享观点。
“新常态”要求产能输出
“新常态”是当前经济大背景,“世界经济长期停止增长,”曹远征说,“新技术,技术壁垒,经济增长的推动大大减弱,各国经济去杠杆化,带来长期低迷时期。”以往出口导向模式已不能持续为中国带来世界经济红利,输出过剩产能,向世界投入中国技术,是“一带一路发展最基本的判断”。
此时中国“一带一路”的计划,已非改革开放时期,中国落后于世界其他国家,吸收他国资金、技术,带动东部黄金海岸崛起的姿态。这个计划,“在未来五年内,中国对外投资规模会超过5000亿美元,对外贸易会达到10万亿美元。自去年起,中国对外投资已超过外商我国投资。”中国作为成熟、开放的大国经济体系,投资、产能流向周边落后的东南亚、南亚、中东、中亚等区域,试图打造中国自身的全球经济格局。
人民币全球化是重点
“一带一路”常被报道为“中国版马歇尔计划”,曹远征总结,“某种程度上是的,这是中国版的马歇尔计划。”促进人民币国际化流动,支持周边国家经济发展,就像马歇尔计划时期,美国向欧洲提供大量贷款,促进欧洲经济复苏,最终美元成为全球货币。
“对外投资方面,人民币已开始成为全球第二大贸易货币,仅次于美元,去年76%的跨境投资使用人民币,人民币开始广泛进入各国资产负债表,从而各国都争相跟中国签订人民币货币互换协议,海外的人民币存款,人民币贷款,人民币债券,以及人民币外汇交易,都在发生变化。人民币到目前为止,支付已超过22个国家,如果一带一路发展,最重要的就是推动人民币的国际化。”曹远征解释。
包容是精髓
曹远征认为,包容性是一带一路的最大特点。“比如我们泰国的高铁,我们还款来源的风险不是泰国政府是否还得起,而是大米能否在中国市场以合理的价格能够销售掉,这是我的风险控制。这种做法是一带一路的精髓。”恰恰在没有成规之间,一带一路体现了经济多样性和包容性。
在推动我国企业走出去的过程中,高铁、基建、陆路,以及跨海油气管道等行业得到支持,“一带一路”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推进后,相关概念股大涨,3月30日沪深两市有78只涨停。寻求技术进步,与邻国实现比较优势互换,是推动人民币对全球经济影响力的主要举措。在海南,借助农产品交易优势,结合国际旅游岛升级、金融创新等背景,去年4月起,海南大宗商品交易中心成为国内首家筹备货币兑换业务的交易机构,引导国际资本市场流动,有望成为综合性大宗商品交易平台。
“类似白糖、棉花、棕榈油、橡胶基本农产品,难以满足需求,都是需求引国际价格。” 在人民币国际化背景下,未来海南大宗商品交易中心发展的契机,就是引导中国商品定价权回归,此时的人民币对于维持国内物价、利率的稳定,起到了保障作用。“国际投资中,美元,英镑,欧元,日元,如果加入人民币,这标志人民币进入世界贸易,从这个高度理解中国经济的新状态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