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经常带”和二十一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被简称为“一带一路”。中国的三十一个省区市,都给予了热切的关注,政策的甘霖会落在哪里?这是最大的悬念。
其实,地方长官还是应该先转变思路。
一、 曾经的“东北亚经济圈”与“沿海开放经济带”的局限
东北亚经济圈,有合作,有收益,但也有瓶颈。因为历史问题的纠缠,甚至可能不容易“可持续”。
“沿海开放经济带”,曾经的“三来一补”,“两头在外”,忽略了核心竞争力的培养,虽然引进了外资,建立了一些现代化的工厂,但整体上中国是处于“世界工厂”的地位,对外资的“优惠”,“超国民待遇”,加上一些地方长官的“投资饥渴症”,不择手段,不加限制地“招商引资”,加上官场的腐败,一些地方的发展是以环境污染、资源枯竭和低工资,甚至缺少对劳工足够保护的血汗工资为代价的。
外资一旦撤离,留下的则是一堆破铜烂铁,烂摊子,以及污染的重债和资源枯竭的后果。更不用说一些受到伤害的,从污染到工伤的劳工群体了。可以理解的是:当时缺乏改革开放的经验,中国极度缺乏资金,不得不接受了第三次产业转型中的,将发达国家重污染且劳动密集型的工业接受过来。
“东北亚经济圈”和“沿海开放经济带”如果给打分,也都是利弊各占一半吧。这一段经济史应该好好深刻反省,好好总结。而一些好大喜功,喜欢隐恶扬善的地方长官则直接采取了“掩耳盗铃”的态度,根本不去认真总结一番。
可惜的是:地方长官的思路并没跟得上,他们在那里想的还是向中央“要政策”。
二、“一带一路”是国家战略,而不是地区发展战略
在改革开放的头一个三十年,所谓的“沿海开放经济带”,以政策优惠,国家投资来推动,因此政策倾斜,东部地区发展就快于西部地区,而并没有同时达到“先进地区带动后进地区”,因为这个政策措施是限于地区性的,同时又是“保守型”的,因为是“引进来”,而不是“走出去”,更何况是“来料加工”,而非“创新产品”。
如果把其划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菱形(钻石)经济圈,南方丝绸之路经济带,长江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见2015.4.6《经济观察报》33版),那么恰恰甩出了一个华北、东北、华东大部——是不是“一带一路”就没这些地方什么事儿?
关键还在于自己:同样是沿海开放城市,大连就远远落后于青岛,而在改革开放之前,大连的工业基础与产业背景要远远好于青岛的。
三、从“古丝绸之路”寻觅启迪
真正的丝绸之路,曾经也是游牧、战争而拓展的。而在凯撒大帝时代,这条路才变成了丝绸之路,而被称为“丝绸之路”不过一百多年的时间。古丝绸之路的特点就是易货贸易,中国的丝绸、瓷器、玉器与欧洲和西亚的香料、马匹相交换。
如果没有“货”,就没有易货贸易,那丝绸之路的意义也就不存在了。
所以,“一路一带”,不仅仅是基础建设,上高铁项目,更应该是“大物流”。那么,我们用什么“货”去交易呢?还是仅仅限于丝绸、瓷器和玉器吗?显然不是。
四、结论:关键要提高本地的核心竞争力,拿出可以占领西亚和欧洲市场的拳头产品,这才是我们在“路、带”建设中所忽略的环节——而这不仅是“题中应用之义”,又恰恰是许多地方发展的“短板”。
而地方官员似乎都“忽略”了这个,而忙于“要政策”——还是“跑部钱进”那个思维。
真的很担忧:好经,也会让歪嘴和尚念歪。
注:此文章仅为作者个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