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9日,《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的发布,正式吹响了“一带一路”战略实施的号角。实际上自去年以来,已有部分“一带一路”重大项目签约并进入落实阶段。在这些项目中,参与者除了企业、银行,还经常出现我国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机构——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这家机构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扮演了什么角色?作为专业的信用风险管理公司,它能够给“一带一路”战略的执行和实施带来哪些帮助?带着这些问题,记者近期专访了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王毅。
1.在“一带一路”建设中,金融机构的角色不可或缺。但很多人对出口信用保险并不了解,请问它的作用是什么?中国信保作为政策性保险公司的主要职责是什么?
王毅董事长:“一带一路”建设,致力于亚欧非大陆及附近海洋的互联互通,是我国构建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的重要突破口。在建设“一带一路”、加快互联互通、构建中巴、孟中印缅等经济走廊过程中,迫切需要信用保险的支持。中国信保作为专门支持我国对外经济贸易发展与合作的金融机构,致力于为“一带一路”建设的直接参与者,也就是企业,提供收汇风险保障、搭建融资平台。首先,海外经济活动会有信用风险,比如海外买方破产、拖欠,发生战争、暴乱、主权国家违约、汇兑限制,等等,这些风险会导致企业无法正常收汇。弥补企业的收汇损失,是信用保险最基本的功能。在此基础上,由于信用保险为企业安全收汇提供了保障,银行向企业发放贷款的意愿会更高,信用保险的融资支持作用得以显现。
所以,概括地说,出口信用保险的主要作用就是提供收汇保障、风险管理和融资支持,它是各国通行的支持本国企业开展出口贸易、海外投资和对外承包工程的重要金融工具,在保障本国外经贸企业的正当权益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国信保作为我国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机构,主要职责是通过为对外贸易和对外投资合作提供保险等服务,促进对外经济贸易发展,重点支持货物、技术和服务等出口,特别是高科技、附加值大的机电产品等资本性货物出口,促进经济增长、就业与国际收支平衡。
从服务“一带一路”建设角度看,中国信保的政策性作用主要体现在通过积极为企业制定风险保障方案、为企业与银行搭建融资合作平台、努力扩大出口信用保险覆盖面,充分发挥出口信用保险在加快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方面的促进和引导作用,帮助我国企业提高抵御国际市场风险的能力,助推中国品牌、中国装备、中国标准“走出去”,进而促进我国开放型经济水平的全面提高。2014年,中国信保对我国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出口、投资、承包工程的承保规模约958亿美元,支付赔款近4亿美元;全年承保了包括中国-中亚天然气管线、孟加拉帕德玛多功能综合大桥项目等在内的一批“一带一路”重大项目,不仅促进了双边经贸往来,更推动了项目所在国的经济社会发展。
2.请您具体介绍一下,中国信保对“一带一路”建设重点支持哪些方面?中国信保做了哪些准备工作?
王毅董事长:中国信保将按照国家“一带一路”战略规划的有关部署,有倾向性地把国家出口信用保险政策和资源投向“一带一路”的重点合作领域。在支持出口增长和外贸转型升级方面,主要是通过开展短期出口信用保险业务,实施针对性、差异化的承保政策,在巩固对传统出口行业及企业的支持的同时,关注传统领域的转型升级新趋势,进一步增强对自主品牌、自主知识产权企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支撑作用,进一步扩大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对小微企业的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对服务贸易的承保范围。在支持企业“走出去”方面,中长期出口信用保险的重点支持领域是电力、铁路、电信、船舶和海洋装备等行业,以及基础设施类工程承包项目;海外投资保险的重点支持领域包括能源资源合作、优势产能转移、农业“走出去”项目、境外经贸合作区以及收购类业务等。
创新产品、改进服务,也是中国信保落实“一带一路”战略、强化政策性履职能力的重要举措。我们已经对出口买方信贷保险、海外投资股权保险、买方违约保险等产品进行修订,优化升级了现行基础费率体系;根据市场需求,推出了多个全新的风险保障模式,如中长期出口信用保险项下的小额承保模式、特险业务领域的政治风险统保模式以及附加承包商设备海外风险保险、覆盖四个险种的远洋渔业信用保险统一承保模式等。此外,中国信保在为企业制定个性化的承保方案方面也进行了大量有益尝试,为后续全力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积累了丰富经验。如在短期出口信用保险项下,中国信保为出口柬埔寨和缅甸1000万美元光缆项目提供了长达两年的授信支持,有力支持了中国企业在两个国家占据光缆铺设先发优势。这对今后我国企业进入电信行业发展初期国家市场具有较好的示范意义。
3.中国企业涉足“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会面临哪些风险挑战?中国信保如何帮助企业应对?
王毅董事长:当前,世界经济仍处在国际金融危机后的深度调整期,地缘政治局势复杂性更加突出。“一带一路”沿线大多是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风险与机遇并存,部分国家存在政局不稳、经济状况不佳、法律制度不健全等问题,有些国家国有化和征收风险高、通货膨胀严重、经济结构单一,金融体系欠发展。还有一些国家的安全形势受到恐怖主义或宗教极端组织的负面影响。
从一般贸易出口角度来看,企业的收汇安全不仅仅取决于海外买方的个体经营和信用状况,货币贬值、国家政策法规调整,以及经济周期波动,也都会导致相关地区海外买方偿付能力和偿付意愿严重恶化。例如,始于2014年7月份的卢布连续快速贬值,使俄罗斯买方信用风险呈现明显加剧趋势,中国信保短期内接到的出口企业关于俄罗斯买方拖欠货款的报损案件数量快速上升。此外,不同出口行业和企业群体,面临的风险也有所不同。如船舶行业在国际金融危机后出现了降低预付款比例的趋势,国内船厂在建造期普遍面临业主弃船风险和巨大的资金缺口;果蔬类农产品出运时间集中,运输过程中易腐烂和变质,因此质量纠纷案件较多;小微企业的风险承受能力较弱,大型企业集团又会面临买方授信时间长等问题。
从中长期海外项目的角度看,项目普遍金额大、资金回收周期长、融资结构复杂,暴乱、战争、主权国家违约、汇兑限制等突发的海外政治风险对“走出去”企业、金融机构提出严峻挑战。2014年,某项目企业在东道国的办公室、厂房、仓库遭到打砸和破坏,项目中断运营15天。所幸该企业为其海外投资项目投保了海外投资保险,并及时获得中国信保赔款41万美元。此外,当前国际工程承包、大型成套设备出口领域的国际竞争不仅表现在品牌、技术、质量、价格和服务上,融资条件已成为竞争的重要筹码。很多海外业主对承包企业提出了融资需求,一方面要求承包商提供更大的融资比例,尾款占比提高;另一方面,又要求融资期限延长,放宽还款期。这些都增加了出口企业的经营风险。
作为专业的出口信用保险机构和国家政策性机构,中国信保将全面落实国家对出口信用保险的相关政策要求,自觉服从和服务战略大局、服务实体经济,进一步努力扩大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规模,对大型成套设备出口融资做到应保尽保,更好地支持企业走出去和外贸转型升级。
4.目前,短期出口信用保险在国内已有多家公司在经营。中国信保在服务“一带一路”建设中有哪些独特的政策性作用?今后如何进一步提高服务水平?
王毅董事长:从国际经验来看,由于出口信用保险业务专业性较强,承保的风险较为特殊,目前全球经营此项业务的主要是各国的官方出口信用机构以及几家欧洲的专业保险公司。中国信保同时具备政策性及专业性优势,是我国提供出口信用保险服务的主渠道。
同时,中国信保的中长期出口信用保险和海外投资保险,这两个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公司独家经营的险种,在支持企业和金融机构走出去方面,也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比如,支持企业参与境外基础设施建设和产能合作,转移优势产能、实现转型发展;带动商业性银行走出去、促成跨国银团贷款,推动中国装备走向世界;支持企业利用境外农业资源,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等等。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中国信保牢固树立“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国家任务重于泰山”的大局意识,牢记“履行政策性职能,服务开放型经济”的使命,充分发挥了政策性职能作用,为稳增长、调结构,建设开放型经济新格局作了应有贡献。在国家出口信用保险政策的有效推动下,2009年至2014年,出口信用保险对我国出口的覆盖面迅速扩大,中国信保共实现承保金额17553亿美元,是公司成立前七年(2002-2008)累计承保金额的10倍。2014年末,中国信保的出口信用保险对同期我国出口总额的渗透率从2002年的0.8%达到15.6%,承保规模在全球官方出口信用机构中的排名从十名之外上升至第1位。
自2001年底公司成立至今,中国信保的产品服务体系日臻完善,目前已经形成由项目险、贸易险和担保三大业务板块,以及包括资信评估、应收账款管理等业务在内的完整的信用风险管理服务体系,可为出口贸易、海内外投资、进口贸易、国内贸易等经济活动提供信用风险保障。中国信保正是通过每一笔保险业务,切实为企业排忧解难,脚踏实地地履行自己的政策性职责。
2015年是“一带一路”战略实施的关键一年。一方面,我们要增强市场观念,进一步丰富现有的产品服务体系,优化产品功能,扩大承保范围,在产品、流程、机制、服务、改革方面主动创新,大胆尝试。另一方面,我们将坚持“稳健、审慎、合规、全面”的风险管理理念,在服务国家利益的同时,控制好业务风险。中国信保将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立足政策性职能定位,围绕落实“一带一路”战略规划,更有利、更有效地发挥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的促进融资、防范风险的独特作用,为构建我国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作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