亿吨级钢企重组预期造势行情“一带一路”、“京津冀一体化”双维度猜想。
尽管钢铁行业近期在资本市场上总体表现强势,但依然无法改变现货市场上价格疲软以及整体产能过剩的格局。根据中钢协最新一期的数据显示,一季度纳入中钢协统计的大中型钢厂接近半数都处于亏损,亏损企业数量达到50户,亏损额达103.55亿元。
然而,除了业绩亏损之外,当前钢铁行业还正经历着“一带一路”、“京冀一体化”以及长江中游城市群打造等多方面的宏观政策所带来的影响,而这些情况的背后,也正悄然孕育着钢铁行业整体兼并重组的提速。
自今年3月20日工信部就《钢铁产业调整政策(2015年修订)(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之后,钢铁行业的兼并重组就再度被推到了市场的关注焦点之下。
在上述征求意见稿中,最引人注意的就是明确提出3-5家超大型钢铁企业集团的构想,并且到2025年,前十家钢铁企业粗钢产量全国占比不低于60%。与此同时,根据工信部原材料司副司长骆铁军透露,《钢铁工业转型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7)》有望在2015年6月之前出台,而这份《行动计划》的主要目标就是:经过三年时间的努力,压缩我国8000万吨钢铁产能,以缓解产能过剩矛盾;建立2家-3家智能示范工厂,提升行业两化融合水平,而更重要的是,促进兼并重组,将钢铁企业数量控制在300家左右。
“这意味着国内钢厂即将要开始新一轮的兼并重组。”分析师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不仅仅是工信部的相关政策有关,同时还和当前市场上一带一路、京冀一体化以及长江中游城市群等概念密切相关。”
这一次的钢铁行业兼并重组将很有可能和以往历次均有所不同。根据历史资料显示,以往的行业兼并重组中,较为常见的就是规模较大的钢企对规模较小的钢企进行兼并或者在技术、资金上进行支持,而根据工信部最新的规划来看,最新一轮的兼并重组,不仅要将继续淘汰小型企业,重组很可能还将在大型钢铁企业之内展开。
“中国钢铁业未来的走势一定是走向几个大的钢铁集团为主的企业结构格局。”首都钢铁发展研究院原副院长戴国庆曾表示,“个人预计中国将出现三至四个亿吨级集团可能性极大。”市场上对此的反应也相当敏感。首当其冲传出重组“绯闻”的正是宝钢集团和武钢集团。据了解,当时市场上盛传宝钢和武钢两家行业龙头将进行重组,不过随后宝钢股份和武钢股份均发布公告表示否认此事。
“两家的重组从技术上来说还是可行的,合并后联合体的硅钢将国内的市占率将达近九成。”我的钢铁网钢铁分析师沈一冰告诉记者,“但是,这样的重组从实际操作角度来说难度还是比较大的,需要协调的方面太多。”
实际上,除了宝钢和武钢之外,市场上对其余的钢企重组方式也有一定的预期。“时下京冀一体化以及长江中游城市群等相关概念,都有可能催生新的钢企重组模式。”一位兴业证券研究员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
记者随后通过梳理发现,在上述相关政策中,所涉及的区域内往往涵盖了多家钢铁上市公司,比如长江中游城市群的概念,这当中就包括武钢股份、华菱钢铁、方大特钢等多家上市钢企包含其中,而类似京冀一体化,则包含了河北钢铁、首钢股份、新兴铸管等上市公司。“目前京津冀地区以及长江中游区域是钢铁企业的合并热点,在两个区域存在组建大型跨省钢铁企业的基础。”分析师告诉记者。
重组困难依旧
根据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2015年一季度,全国粗钢产量同比下降1.7%,至2.001亿吨,而这也是中国从1995年开始产量第一次在一季度出现下滑。
但是,仅仅是产能下滑,并不能说明整体钢铁行业格局得到良好的改善。首先是疲软的公司业绩根据最新公布的一季报情况来看,共有34家上市钢企公布了自身的一季报,其中共有16家上市钢企亏损,重庆钢铁一季度亏损额达到8.29亿元,成为了行业中一季报亏损的最为严重的公司。除此之外,马钢股份、韶钢松山、八一钢铁等13家公司的亏损额均在亿元以上,其中即使连业绩一直向好的宝钢股份,营业收入也同样出现11.47%的下滑。
与此同时,钢铁现货价格也同样处于下滑通道之中,根据我的钢铁网提供的数据显示,5月7日,钢材综合指数报92.4点,较去年同期下滑25.53%。“在当前企业业绩下滑,现货价格也持续下探的情况下,行业内只有通过新一轮的兼并重组才能缓解目前的现状,不过从目前工信部所规划的情况来看,重组的困难有所上升。”上述券商研究员告诉记者。
不过,市场上对于当前是否真的是钢铁企业兼并重组的好时机也同样呈现不同的意见。戴国庆曾表示,当前并非钢铁行业兼并重组最好的时机,一方面因为中国钢铁业未来今年可能面临更加严峻的需求,另一方面则因为钢铁业重组的好时机是需要等到一部分环保不达标、经营不善的企业破产,兼并对象企业资产价值真正得到显现的时候,不然容易出现重组企业无法脱胎换骨,拖累另一方业绩优良的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