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习近平总书记为首的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执政以来,对国内外各方面形势产生了极其重大影响。习总书记在十八大等各项重大会议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并做出了一系列影响国内外的重大决策,对国内外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特别是以政治家的敏锐目光与远见卓识的思维,提出了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提出了“一带一路”的宏伟战略构想。
博鳌亚洲论坛上,习主席发表“迈向命运共同体,开创亚洲新未来”的主旨演讲,高瞻远瞩并旗帜鲜明地向全世界宣告,“一带一路”建设秉持的是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包容的;不是中国一家的独奏,而是沿线国家的合唱。“一带一路”建设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实际举措,将给相关各国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
国家发改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从原则、思路、重点、机制等多个层面详细阐述了共建“一带一路”具体内涵,指出交通、能源、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和资金融通是各国合作的重点内容。之后,资金顺着“一带一路”脉络继续深入,在沿线国家基础设施建设中,创造推动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
从古丝绸之路到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这跨越时空的宏伟构想,从历史走来融通古今,顺应和平、发展的时代潮流,承载着丝绸之路沿线各国发展繁荣的梦想,赋予古丝绸之路以崭新的时代内涵。古代中国通过丝绸之路实现了与其他国家的经济、文化、宗教往来促进了商品、文化传播。现代中国将通过新丝绸之路与沿线各国进行更广泛的友好往来、沟通合作,强力推进我国与相关各国经济社会共同发展进步。
“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提出,契合沿线国家的共同利益与需求,为沿线国家优势互补、开放发展开启了新的机遇之窗。同时体现了和平、交流、理解、包容、合作、共赢的精神。“一带一路”的建设,是构建中国的富民强国之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面对某些“中国威胁论”向世界各国释疑解惑,向世界宣告中国经济的崛起,对国际社会是好事,中国是负责人的国家,自己发展的同时不忘友好邻邦,创造机会实现共同发展,维护共同利益。
“一带一路”不是简单的产能出口或资本输出,而是以中国为主导的国家之间开放合作的模式。实现这一目标的基本思路是“贸易是核心,基建为先导,金融打头阵”。也就是说,今后“一带一路”的成果,主要就是看多边贸易能如何发展,要发展贸易就必须先搞基础设施建设,切实做到互联互通,要搞好基础设施建设,必须先解决资本资金和融资问题,才能推动“一带一路”向前顺利推进。
建设“一带一路”的意义重大,既是通过新一轮对外开放实现中国经济升级和再平衡的新战略,又是拓展中国经济发展空间、促进地区经济繁荣和稳定的新举措,两者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正因为如此,“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提出,即刻受到国内社会各界的极大赞誉和拥戴。与以往对外开放不同,“一带一路”主要不是以引进外资、技术和管理经验来发展自己,而是通过“走出去”对外输出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周边国家的发展和繁荣,从而带动中国自身经济转型升级和区域发展再平衡。
“一带一路”是中国首次从被动的全球化参与者,成为主动的国家间合作模式创造者。越来越多的国际伙伴正热情接受这一实践所秉承的开放合作,踊跃加入到这场时代大合唱中来,这也令更多分析机构相信,“一带一路”并非局限于地理概念,其想象空间也不可限量。所蕴含的投资机会绝非短期的激励与鼓动,而是具有中长期经济资源的配置与价值,无疑是有效扩大国家之间的双边经贸,将各国利益有机联系在一起的最佳载体。因此,未来各国双边贸易额的扩大,将是“一带一路”战略中最直接的成果。实现方式会以沿线中心城市为支撑,以重点经贸产业区为合作平台。
基础设施建设互联互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优先领域,方向将集中在交通基础设施,比如与某些国家组建高铁,还有能源基础设施、通信干线网络建设等方面。这个战略将涵盖26个国家和地区,44亿人口占世界63%,约将产生21万亿美元,经济效益占世界29%。2014年,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货物贸易额达到11206亿美元,占全国贸易总额的26%。这将是世界上最长的经济走廊、最大的市场,将对国内与沿线国家产生最大的投资机会,“一带一路”必将改变中国经济的前景与命运。
“一带一路”必将对中国经济以及国内行业产生重大影响,中国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如何应对“走出去”,也是必然面对相当风险和极大挑战。“一带一路”有利于中国在更大范围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拓展市场经济空间,为中国经济提供新的增长引擎。不可否认,近年以来我国存在经济下滑及产能过剩通缩压力,鼓励国内企业进一步“走出去”,寻求在海外新的经济增长点,在一定程度上也为出口提供了更强激励。根据愿景与行动推动“一带一路”建设,中国将充分发挥国内各地区的比较优势,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性战略。
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方面,国家相关部门正加快制定建设规划。尽快推进海上通道互联互通建设,港口建设是规划的重点之一。中国企业要积极参与沿线国家港口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做好战略性港口的建设和运营管理工作。无论是“走出去”向陆路发展,还是“走出去”向海路发展,在国际化经营中,政治是骨干经济是血肉,健康发展两者缺一不可。中国企业要紧跟和服务于国家战略,紧跟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切实提高运营能力,提升综合管理水平才能大有作为。
“一带一路”标志着中国逐步从需求紧缩倒逼供给改革,转向需求扩张配合供给改革的思路。“一带一路”将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也必将成为中国具有历史性的重大决策。
“一带一路”建设将大幅拉动以基础设施为先导的对外投资,加快国内产业结构升级,带动生产性服务业等产业发展并带动出口增长,为中国经济增长提供持久动力。中国到了这个发展阶段后,必然从过去的“引进来”到“走出去”,从过去的出口到如今的扩大进口,从过去的工业到现在工业、农业等服务业全方位进展,因此国家极其重视推动这一战略。
“一带一路”将是贯穿未来5至10年的超级投资主题,目前已有50个国家参与探讨,国内约31个省区市宣布加入“一带一路”规划建设中来,未来铁路、公路、航空、港口等基础设施建设将成为最先突破点。“一带一路”最关键是要切实做到互联互通:第一是交通、能源、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第二是现代经济制度上的互联互通;第三是国内外人员往来之间的互联互通。
然而,难免存在某些不可忽视的现实问题。首先,向西、向南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经济效益不会十分明显。特别是向西开放,无论经中亚、俄罗斯走向欧洲,还是经巴基斯坦走向中东均路途遥远,沿途很多地区地理条件恶劣且人口稀少。即使某些国家人口多,但多因经济水平限制,其市场经济规模局限,至少在短期内通过发展经济带,能产生经济效益也未必很大。其次,无论走哪条线,沿线国家大多为发展中国家,因此不同程度面临市场经济体制机制欠成熟,行政效率尚且落后等现实问题。一般情况下,这些国家通关效率、营运成本比较高。
沿线国家内部政局变化和地缘政治安全状况,难免对“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构成挑战。某些国家政局动荡或宗教极端势力强大,一旦出现政治动荡势必严重影响通道安全;对向西开放涉及的地缘政治问题目前尚缺乏论证。比如,丝绸之路经济带势必经过广袤的中亚,在该地区如何做到不让俄罗斯感觉地位受挑战,是首先必须考虑的问题;向东发展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更是面临某些问题与风险。特别是在南海和东海海洋权益争端凸显背景下,某些国家对中国的戒心上升,诸多因素足以能引起我们高度重视。
其实“一带一路”一经提出,国内沿线地区即迅速行动,积极响应这一重大战略决策,竞相出台“一带一路”沿线区域战略,抓紧“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机遇,打造成为重要始发港或战略支点,并有多地争抢“海上丝绸之路”始发地。然而须特别注意,地方政府竞相主张与丝绸之路经济带相应的区域战略,尽管构成充实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的国内基础,却呈现争抢基础设施项目等不良倾向,一旦形成无序的内部竞争,势必严重影响地方政府想借力国家的国际战略,以及发展当地经济和社会的愿望。笔者认为,从这个角度讲,各省区市必须与国家战略步骤绝对保持一致。这是“一带一路”建设无法回避的重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