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13年中国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构想被首次提出,到亚太经合组织(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期间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东南亚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再到2014年11月8日习近平宣布中国将出资400亿美元成立丝路基金。可以说,“一带一路”已经从一项伟大构想变成了正在如火如荼实行着的伟大举措。
然而,在“一带一路”的建设过程中存在着怎样的机遇与挑战?如何良好地进行“一带一路”建设?“一带一路”将为国内与国外带来怎样的发展或困境?针对这些问题,察哈尔学会高级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王义桅在其《“一带一路”:机遇与挑战》一书中进行了深刻阐释与精彩解读。
在2015年5月10日察哈尔学会与人民出版社举办的“‘一带一路’:机遇与挑战”主题圆桌会上,王义桅表示:“一带一路”,是一种必然。它是全方位开放的必然逻辑,是文明复兴的必然趋势,是包容性全球化的必然要求。
王义桅表示,丝绸之路经济带与海上丝绸之路,共同组成了中国全方位对外开放新的战略格局和周边外交新的战略框架从三个方面,阐释了“一带一路”为对外开放翻开了新的历史篇章:从开放的内涵上来说,“一带一路”让“引进来”转向“走出去”,“引进来”与“走出去”的良好结合能让中国参与和引领国际合作;从开放的广度上来说,“一带一路”促进中国西部地区的发展,打造向西、向南全方位的开放格局;从开放的深度上来说,“一带一路”能够促进商品、资本和劳动力的全方位自由流动。
王义桅认为,“一带一路”中有着如下“三五效应”:
“五千年未有之变局”:推动传统中华文明的转型。“一带一路”可以促进从内陆文明向海洋文明的转型,从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信息文明的转型,从地域性文明向全球性文明的转型。因此,“一带一路”肩负着推动中华文明转型的历史担当。
“五百年未有之变局”:推动近代人类文明的转型。“一带一路”不仅推动全球化向更加包容性方向发展、推动欧亚大陆回归人类文明中心,同时可以创新人类文明、实现全球再平衡。因此,“一带一路”肩负着推动人类文明创新的现实担当。
“五十年未有之变局”:推动中国梦的实现。王义桅指出,“一带一路”视野下的中国梦,尤其
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中国从“融入全球化”到“塑造全球化”,从“中国向世界开放”到“世界向中国开放”态度的转变。中国60多年确立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发展道路,但是中国始终不是世界潮流的开启者。“一带一路”将超越西部大开发,将中国内部市场一体化提升为欧亚大市场的建设。
二是中国塑造欧亚一体化,巩固大周边依托。“一带一路”构成的互联互通将把作为世界经济引擎的亚太地区与世界最大经济体的欧盟联系起来。给欧亚大陆带来新的空间和机会,并形成东亚、西亚和南亚经济辐射区。
三是重塑中国全球化战略的比较优势,全面提升中国竞争力。“一带一路”是中国在全球分工体系中通过全方位开放塑造的新的比较优势。在新一轮全球化竞争中,我国从全球产业链低端向高端迈进,比较优势也从“劳动-资源”密集向“技术-资本”密集升级。
王义桅强调,无论是专家搞研究还是媒体做报道,对于“一带一路”都应该做出客观清醒的认识并厘清相应的概念。其中,王义桅提到十个问题,需要在进行“一带一路”报道、研究时格外注重:
2.“一带一路”是“我的”还是“我们的”?
3.“一带一路”是“路”还是“带”?是否是“海上佯政,意在陆上”?
4.“一带一路”是复兴还是复古,它是否是一种新的朝贡体系?
5.“一带一路”是中国的马歇尔计划吗?只是为了输出过剩产能?
6.“一带一路”是中国版的经济帝国主义,只是“中国的全球化”吗?
7.“一带一路”是中国中心主义的复活?
8.“一带一路”是中国的周边外交?“周边”的概念究竟是什么?
9.“一带一路”是一个封闭的环?
10.“一带一路”是中国以经济合作掩护军事扩张的行为?
王义桅认为,只有在研究、报道之中牢牢抓住并解决好这些问题,也才能在“一带一路”的建设道路上真正做到共建丝路、共面风险、共襄盛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