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不仅对中国实体经济领域是一大机遇,未来在丝绸之路经济带与亚欧经济联盟对接中,金融领域也将获得发展空间和发挥更大的作用
4月下旬,随着一季度中国宏观经济数据陆续浮出水面,“一带一路”的“成绩单”也新鲜出炉。
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沈丹阳介绍,对外贸易方面,一季度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双边贸易额达到2360亿美元(1美元约合6.12元人民币),占全国进出口总额的26%。中国对沿线国家出口1445亿美元,增长10%,占中国出口总额的28%,大幅领先于整体出口增速;自沿线国家进口915亿美元,占中国进口总额的23.4%。
沈丹阳介绍,中国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境外经贸合作区发展势头也很好。目前,中国在沿线国家共有70多个在建合作区项目,建区企业基础设施投资超过80亿美元,将带动入区企业投资近100亿美元,预计年产值超过200亿美元,可为当地创造20万个就业机会。中国的“一带一路”战略已全面铺开,一些新的机遇开始逐渐显露。
“一带一路”究竟包括哪些国家和地区,又有何机遇?众多专家众说纷纭。
有说法是“基于但不限于古代丝绸之路范围的国家和国际组织”,也有分析认为“一带一路”包括北亚、东南亚、中亚、西亚北非和中东欧地区65个国家,加之西欧地区国家。
在有丰富海外承包和投资经验的上海电气电站集团财务部副部长曹世明看来,“一带一路”并不局限于上述65个国家,而是“一带一路”加一洲(非洲),有的甚至是到澳洲、北美洲,是一个全球性的概念。其中最核心的问题是双边合作机制,即国与国之间怎样能够系统化地合作对接起来。
中国拥有基建等领域优势产能、充足的资金和外汇储备,不过面临着巨大的资源、原材料需求和劳动力成本上升的压力。与之相反,沿线国家自然资源和劳动力丰富,但其基建需求巨大,存在巨额的资金缺口。
中债资信分析认为,一方面,中国已与相关国家或组织签署一系列贸易协定,未来将实现公路、铁路、港口、管道、航空、航运等多方面的互联互通,由此带来高端设备制造业出口需求提振,对传统贸易形成支撑,这有利于应对劳动力成本优势下降,出口竞争削弱的形势;另一方面,部分有竞争力、相对富裕的产能输出,可以部分化解国内产能过剩的局面;其三,国内中西部地区基建、贸易、物流等方面发展提速,这将缓解地区发展失衡的现状。
而对于对外依存度达到60%的“贫油”国来说,“一带一路”建设助推了能源合作。
洲际油气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姜亮直言:“马六甲海峡对中国进口原油而言是一个关键的港口,是能源保障中非常致命的问题,‘一带一路’的提出从战略上给中国打开了一翼,将会对中国的油气保障形成双翼。”
在姜亮看来,“一带一路”连接着亚洲和欧洲的经济圈,对于国际油气次序的改造非常重要。从中东到北美甚至到全球,如果没有一个国际次序的话,一旦发生局部的地缘政治或是国家战争,都会对油价造成非常大的波动。中国油气稀缺和布局上的极不平衡,形成了巨大的国际比较利益的差距和较大的利润空间,也增加了中国油气企业走出去的必要性。“中亚经济走廊带来了全新的投资机遇,未来获得油气上游市场包括原油的进口权,对民营企业的开放都是机会。”
中国兵工物资集团华东有限公司总经理闫化强也强调,当前刚好是大宗商品走过了十年上行的周期,进入下行周期之时,此时不仅需要我们去采购一些战略性物资,更多的是要实现定价权的转移。
“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不仅对中国实体经济领域是一大机遇,未来在丝绸之路经济带与亚欧经济联盟对接中,金融领域也将获得发展空间和发挥更大的作用。
中国工商银行投资银行部副总经理张都兴介绍,工商银行已跟巴基斯坦最大的银行哈比银行一起合作,开展不少业务。“比如我们把中国的纺织企业采用工业园的模式引进到巴基斯坦去,名叫工银如意纺织工业园。这个项目前期的招商引资、建设、投产已经基本完成,现正在进一步扩大招商。”另一个重要的项目是巴基斯坦的瓜德尔港。中巴经济走廊北起新疆喀什、南至巴基斯坦瓜德尔港,该港口不论是军事地位还是经济地位都非常重要。工商银行投行部已与巴基斯坦共建了基金,在整个瓜德尔港建设过程中,参与到一些企业的共同投资方面,尤其在一些跟投、领投方面,推动整个瓜达尔的建设,这也是创新之举。
值得注意的是,在3月28日发布的“一带一路”愿景与行动纲要中,唯一提到的自贸试验区就是上海。这意味着上海在承担着重要的使命和责任的同时,只要寻求到合作的最大公约数和契合点,就能获得新的机遇。
在资金融通方面,上海自贸区尤其是金融要素齐全的陆家嘴金融片区更将大有作为。中国可为沿线各国开展货币互换,提供人民币的资金,甚至是外汇资金,而上海自贸区作为人民币国际化重要输出地和货币回流的重要承载地,能够发挥很大的作用。
陆家嘴金融贸易区管委会副主任张湧称,上海自贸区还可以支持“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信用等级较高的企业以及金融机构在中国境内发行人民币债券;同时在上海自贸区内,符合条件的中国金融机构可以到境外发人民币债券和外币债券。鼓励海外发债募集的资金用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去。
如果中国企业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质量提升上不来,不仅将陷入“劣币驱逐良币”的恶性竞争,还将最终伤害中国制造的品牌和投资人的信心
尽管“一带一路”带来众多利好,但由于沿线途经60多个国家的国内政治、经济和意识形态等存在差异,如何真正地发展好与各国的关系,促进“一带一路”的落实是目前摆在实践层面上的首要问题。
在东方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邵宇看来,尽管“一带一路”执行和平与发展使命,但由于途经中东、中亚等大国间博弈的敏感地,可能无法避免相关国家对中国战略意图的恶意揣度。如何管控风险、避免冲突,并与周边大国建立信任关系是首要任务。应该说,“一带一路”不是中国的单体战略,而是一个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的战略;是多国的“合奏曲”,而非中国的“独奏曲”;是互惠互利的战略,而非援助战略。
中国进出口银行相关人士表示,要倡导中国企业和当地共同成长,真正结成利益共同体。不仅要开展投资业务,更要鼓励深耕于此,参与运营。投资的方式由简单到复杂,由小到大,逐步而来。当然,“一带一路”60多个国家的国别风险很高,无论是叙利亚、也门还是阿富汗、伊朗等,都有其特殊性。企业必须要了解东道国的市场特点和国情,找出适合投资的国家和项目,做好可行性研究报告,量力而行。
尤其在双边投资当中,来自于制度、经济、文化,特别是商业文化各个方面的差异是影响巨大的,也决定着能否投资成功和当地共同发展。“寻找合适的合作伙伴,善于利用第三方的机构,在市场经济的运作国家中至关重要,对于企业今后的发展也是不可或缺的。”土耳其共和国总理府投资与支持促进局国家顾问亨利·赵说。
在专家看来,企业深耕他国要树立正确的利益关,处理好国家利益、企业利益、经济利益与社会利益,短期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不能做一锤子买卖。“一直以来,中国企业竞争思维现在有点问题:一拼关系,二拼价格,第三才是拼品质,这种情况下如何做到品质保证?”上海电气电站集团财务部副部长曹世明指出,如果中国企业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质量提升上不来,不仅将陷入“劣币驱逐良币”的恶性竞争,还将最终伤害中国制造的品牌和投资人的信心。
曹世明强调,“一带一路”只有一个市场成功了,才有下一个,否则就没有可持续性。“一带一路”并非对所有企业都是一种机会,而是对有实力、有能力、有活力的企业才是真正的机遇。如果企业继续用传统思维,可能会加速淘汰。
此外,中国工商银行投资银行部副总经理张都兴建议,要警惕汇率、大宗商品波动所带来的金融风险。国际汇率市场的变动非常大,企业走出去投融资结算过程中,对币种未来的汇率变化要有事先预测,合同设计时就要做好对冲的风险预案。国际大宗商品市场的价格变动也隐含巨大风险,比如原油、铁矿石、金矿价格变化对企业未来现金流的影响要提前做好测算,对投资产出企业的产品关联度更要做好深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