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的发布,标志着“一带一路”战略进入了全面推进阶段。未来,我国从国家层面,到沿线省份与沿线国家在文化、教育、经贸、产业等领域的交流合作日将益频繁。
但是在以往与中西、西亚国家的交流合作、对接沟通过程中,我们发现国内在配套服务能力,尤其是在人文交流、文教合作,经贸往来,企业“走出去”的配套服务等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和一些“短板”制约。主要表现为:
一是信息不对称。泛泛而言,我们对中西亚、东南亚国家的国情、产业及发展现状可能了解一些,但这些国家真实的需求、想法是什么?大多情况尚缺乏深入调研,可以说是“以己之念度他人之需”。由于对沿线国家相关产业、合作领域、技术引进,以及当地政府与企业界的需求差异等了解不多,影响了与这些国家、地区的精准合作。二是针对产业合作、企业“走出去”的配套服务能力不强。对境外合作国的产业政策、法律、行业监管等研究不够,服务产业合作、掌握中西亚国家政策法规的人才缺乏,无法为企业“走出去”提供有效咨询、权益保障和纠纷调处等配套服务。三是人文交流、深层次的对接、沟通存在一定障碍。缺乏对中西亚国家的历史文化、科技水平、舆情和政治生态等层面的系统研究,尤其是掌握小语种的语言翻译人才不足。
为此,建议从以下几方面着力,以提升相关产业、经贸层面的配套服务能力:
设立中西亚交流信息中心。在西北重点节点城市设立“面西开放国家信息交流中心”,发挥国情研究、信息收集、舆情分析、决策咨询服务等职能,促进与中西亚国家间经贸文化等全方位的信息交流与合作。
布局、设立面西开放的教育培训基地或开放性大学。布局上可选在西部重要节点城市或国家级新区;在教育培训内容上,近期应立足于急缺人才的培养,诸如小语种培训,中西亚国家国情、政策、法律、金融服务,以及配合技术输出、能源合作、企业“走出去”所需的产业技能培训。远期,还应考虑设立面向中西亚国家的留学生培养,有计划、有组织地招收、培养管理型、复合型人才,从长远视角谋划与中西亚、南亚国家的交流、合作。
关注、构建顺畅的合作沟通机制。由国家相关部委牵头、沿线有关省份参与,与中西亚、南亚国家建立高层次的会晤、磋商机制。就年度人文、互访考察计划,重点产业合作、境外产业园建设,企业“走出去”所涉的准入、管理、纠纷调处等定期进行会晤、磋商,尤其做好“走出去”企业大额投资的风险控制、权益保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