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则不同。从纯学理角度,台有比较优势:一是现代服务业比较成熟,优秀品牌规模庞大;二是国际产业转移经验丰富,且有丰富的海外投资经验和良好声誉;三是作为中华民族一份子、民族复兴一部分以主体身份参与。尤其大陆福建自贸区的建立,台明显具有近水楼台、同文同种的优越。
但事实上台湾劣势明显:首先,台商总体竞争力不再。一面台不是国家,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等既有多边合作平台中,因关税、工资之类贸易障碍竞争力降低;一面台经济有“通过大陆往世界”特征,而两岸服贸、货贸等协议卡关,两岸经贸不前;另一面台政府缺位,缺乏有效因应策略和引导企业政策。如在中国西北进入中亚、欧洲这条走廊,台北引导政策一片空白。其次,台意识形态“恐中”“疑中”,逢中必反。其三,是受美国操控,成为“抗中”集团一员。这三大难题阻塞了台在“一带一路”中回旋空间。
来自大陆的压力变化也显而易见。台入亚投行问题不是悬念,5月4日的“习朱会”亦有表明。然过程中一些迹象却显示大陆对台政策新特点。一是大陆自始至终没向台主动发邀请;二是国台办在回应时仅说“愿意听取意见”;三是台当局党政一再主动提申请。
相比过去大陆无论什么好事都总先以最实惠利益邀请台方共襄盛举,这或预示着:一、大陆对台政策已出现技术性微调,平淡对待两岸往来;二、未来在事关岛内利益上,台得自己去争取,大陆主动送利的现象恐怕没了;三、不接受“一个中国”的民进党2016年有上台可能,予台国际空间议题随时会嘎然而止;四、两岸外交休兵默契有可能随时结束。
显然导致这些变化的原因主要来自台湾内部政治态势,对大陆以怨报德。如批服贸协议为大陆统战工具、“卖台协议”,并诱发“太阳花学运”等;而蓝营也往往视大陆善意为当然,并有弱化“一中”,只谈“经济合作”,回避“求同化异”、“促进统一”的不进反退倾向。
总之,台日在“一带一路”上诸多优势面临化解边缘。问题的关键,是抵制、等待、观望?或是积极、主动、争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