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近年来频曝外资金融机构收缩在华业务,但大部分外资保险仍选择了坚守阵地。不过,由于市场竞争的复杂性,不少外资保险并没有在追求市场份额方面一哄而上,而是选择耐心蛰伏、等待时机。
等待的过程并非被动,外资财险纷纷另觅细分市场。尤其是最近“一带一路”战略的执行和实施,给保险市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在借助母公司的全球资源平台上,外资财险开始争相掘金。
对于“一带一路”建设中的保险商机,苏黎世保险中国区首席执行官于璐巍深有感触。他们在充分调研后了解到,中国企业涉足“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大致会面临政治、经济、自然、人员等各种风险,具体风险视不同国家而定,这些风险都可以通过保险这一工具来转嫁。
这对于拥有全球网络和专业团队优势、擅长承保大型跨国项目及特殊风险的外资财险而言,无疑是一块大“蛋糕”。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在“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诸如工程险、航运险、责任险等传统保险产品,将因此而出现明显的保费增量提升。
与此同时,需求的产生,也将催热一些“另类”险种的落地。在近期一场风险论坛上,与会的建筑行业企业就表达了对“走出去”过程中合同履约风险的担忧。于璐巍告诉记者,在成熟的海外保险市场,合同履约风险可以通过“信用保函”这个特殊险种来进行转嫁。
对于习惯了由银行而不是保险公司出面担保的国内建筑工程公司来说,信用保函仍是一个陌生的概念。据记者了解,在美国,信用保函被广泛地应用于代替银行担保,作为一个三方协议,信用保函包括承包商(委托人)、工程业主(权利人)和担保人。
信用保函的作用是,当承包商无法依合同履行责任时,担保人承诺向业主方赔偿相应损失并保证承包商按合同完成工作。对于一些数额巨大的工程项目,业主方面对保函出具方的财务评级具有很高的要求,一般要求具有标准普尔A++及以上评级。
在“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对于有意挺进国外市场的中国企业来说,必须要了解信用保函与银行担保的不同。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当选择银行担保的承包商无法依合同履行责任时,银行可能会限制信贷额度;而提供信用保函的保险公司则立即采取果断措施,包括向承包商提供技术、经济、管理等支持,使其可以正常履约,甚至在承包商出现危机时,直接向分包商提供技术、资金、管理等支持,以免承包商失败导致工程失败。由此可见,保险公司提供的不仅仅是一纸信用保函,他们更是企业进军国际市场的重要合作伙伴。
2015年是“一带一路”战略实施的关键一年。自去年以来,已有部分“一带一路”重大项目签约并进入落实阶段。一家外资财险相关负责人直言,面对巨大的海外市场,中国企业如果不熟悉当地市场规则,很有可能被海外各种规则(其中包括缺少相关投保证明等“硬件”)拦在门外。“这就需要中国的企业未雨绸缪,做足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