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无论出国考察,还是开国际投资人视频会议,有着董秘身份的于腾群,越来越多地被问及中国的“一带一路”,在洋投资家口中,在他们手里的英文投资报告中,中国的“一带一路”成为频繁出现的热门词儿。
于腾群所在的中国中铁股份有限公司正是中国“一带一路”这个战略蓝图建设实施的主力军。对于投身中铁20余年的于腾群而言,中国“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提出是一个“大大的惊喜”,它让中国中铁这个有着65年历史的老牌国企站在新的时代风口上,正带来一次化蛹为蝶的腾飞新机遇。
日前,于腾群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专访,畅谈“一带一路”为中国企业所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于腾群精力充沛,侃侃而谈。采访中,他思维的“道岔”在几个轨道上快速切换。
中国中铁的前世今生在于腾群口中如数家珍。它的前身是1950年3月成立的铁道部工程总局和设计总局,经过60余年风雨变迁,如今已成为全球最大建筑工程承包商之一,连续7年进入世界企业500强,排名全球225家最大承包商第39位,位列中国企业500强第12位。
可以用几个数字来勾勒中国中铁:在中国铁路版图上三分之二铁路是由中国中铁铺就,中国高速公路版图上十分之一以上公路由中国中铁施工,中国地铁版图上50%以上地铁由中国中铁建造。
去年,在香港大学生来内地央企实习分享会上,于腾群向在座的香港大学生讲起在高原上修建青藏铁路的艰辛与骄傲,给这些大学生留下深刻印象。一个香港女大学生说,“青藏铁路真不了起!从此我记住了青藏铁路、中国中铁。”
实际上,进入全球化时代,如何实现老牌国企的转型升级、进行第二次创业,中国中铁正面临着历史蜕变的新选择。
对中国中铁而言,如何成为国际化、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世界级大企业,更具挑战性。于腾群认为,“一带一路”为中国中铁“走出去、走的好、站得住”带来了难得的历史性机遇。
“一带一路”沿线大多是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总人口约44亿,经济总量约21万亿美元,分别约占全球的63%和29%,这些国家普遍处于经济发展的上升期,开展互利合作的前景广阔。令于腾群尤为振奋的是,据测算未来10年每年亚洲基础设施的投资资金规模约8000亿美元,建筑行业市场空间巨大。
他分析认为,就国内市场而言,在经历了4万亿元投资热潮之后,“一带一路”成为当下市场上颇受憧憬和关注的话题。在当前经济发展形势下,建筑行业在一段时期内仍将是拉动国家经济稳定增长的重要着力点,“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对建筑行业而言是迎来一次难得的历史发展机遇。
作为全面竞争性领域,中国中铁凭借在高原铁路、高速铁路、电气化铁路、城市轨道交通、大型桥梁及隧道、高速铁路道岔、钢结构研发生产等多个领域拥有的核心技术,通过激烈的竞争、过硬的实力,在国际市场角逐中拿到了“真金白银的大单”。
截至2014年年底,中国中铁累计实现海外新签合同总额619.8亿美元,完成营业额275.6亿美元,海外业务总体占比5%左右。在2014年度《ENR》最大国际承包商中排名第28位,“中国中铁”品牌的国际影响力再上台阶。
当此关头,“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提出,无疑给中国中铁带来更加市场化、国际化的改革方向和动力。
随着亚投行成立、国家丝路基金设立,“一带一路”路线图愈发清晰,对“一带一路”在具体实施中面临的诸多挑战,于腾群有着清醒的认知:“最关键的是,沿线各个国家在文化、历史、法律及风土人情上的差异,以及各个国家的需求和诉求不同,这些都构成巨大挑战,不能用整齐划一的标准和要求去做。如何融合各种文化和需求,真正在‘一带一路’大的框架下发挥所有参与国家的积极性,需要大智慧、大手笔来协同推进。”
对中国中铁这样的老牌国企,“大机遇”更意味着“大挑战”。
对此,于腾群并不讳言:“老国企要从理念上更新换代,不是让市场适应你,而是你要主动去适应市场;不是要让‘一带一路’跟着你走,而是要去满足‘一带一路’的需求,才能在其中找准位置,做中国中铁能做的、应该做的,而且必须做好的事情。”
国际化的标准是什么?于腾群认为,不是有几个会说外语的员工,也不是有多少外国投资者来参观,而是体现在一个企业在国际市场上有什么地位、话语权,是否拥有国际行业的标准制定权。
站在时代风口上,全力拥抱“一带一路”。为抓住这一难得的历史机遇,中国中铁正整合海外业务平台,加快体制、机制改革,建立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加快培养国际化的人才队伍,打造中国中铁海外经营旗舰。
“很庆幸,我作为中铁人,能够见证、参与其中,并与‘一带一路’同行。”于腾群如同上满弦的发条,充满激情,“我们做铁路基建,就是永远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