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经济复苏缓慢,中国需求持续低迷,2014年数商品大幅下跌。黄金、原油、铜等大宗“领头羊”全线下行,部分农产品如玉米、大豆等也创下了近年来新低,而处境艰难的黑色金属更是不断刷新新低,多种原材料价格跌至五年甚至十年低点。
大宗商品风向标——铜博士在2014年8月至2015年1月连跌6个月,仅1月份,上海期货交易所铜期货价格单月下跌就接近15%。2015年1月,德意志银行商品研究部门负责人Michael Lewis表示,铜的空头仓位已升至数年来高位。铜依然是商品类别中其最倾向于做空的品种。
世界银行认为,到2016年,一些大宗商品的价格预期将有可能出现复苏。2015年,大宗商品将持续面临库存增加、需求疲软和美元升值等因素的压力,因此价格将持续走低。
国际铜研究小组(ICSG)数据显示,2004年-2011年世界铜矿产量年均增速仅为1.9%,但2012年-2013年铜矿产量出现大幅增长,与2011年相比增量超过200万吨。2014年铜矿产量增长有望超过80万吨,2015年增长有望接近140万吨。
综合2015年1月多位投资人士发表的意见,2015年全年将位于大宗商品熊市周期之中,年内难以出现较大级别的反弹行情,而期间过剩行业供需端将逐步完成内部调整,到2016年部分大宗商品将走出过剩周期从而对价格形成较明显提振。
曙光出现
就在大宗商品交易员们正在适应盘面的连续阴霾之时,大宗商品却出现了罕见的阶段性反弹趋势。数据显示,截至上周五,1月30日以来沪铜期价反弹16.06%至44720元/吨。而今年以来,白糖、甲醇以及塑料等品种涨幅分别在17%、14%和12%左右。煤炭、螺纹钢、铁矿石期价则分别下跌12%、11%、17%左右。
市场分析人士指出,这背后一是国际油价反弹的支撑,二是美联储加息时点的推迟,三是中国“一带一路”投资计划背后的需求提振预期。“今后,以‘一带一路’战略作为突破口,能否实现过剩产能的转移是实现经济数据改善的重要驱动因素。”
1月的跌势让部分基金人士悲观情绪一度达到了顶点,4月份,观点开始分歧。据公开信息,4月初,中国投资基金对基本金属未来走向的观点出现分歧。1月时他们的悲观论调令铜价跌至数年低位,而其持有的空头仓位有的被轧平,有的则继续增持。
在部分基金人士逢高加空的同时,另一部分人则平掉所有空头仓位。不过,对于建立多头仓位,多位大型基金人士仍表示犹疑。“毕竟,现在还没有出现任何乐观迹象。”
4月下旬,安泰科(Antaike)公开称,今年迄今为止,中国铜需求弱于预期,但下半年将出现改善,因政府的刺激举措将提振工厂订单。
企业人士表示,今年以来,商业和工业领域流动性改善措施出台,下半年消费需求有望改善,尤其是工业领域,下半年受政策落实的影响会更加明显,特别要关注“一带一路”投资计划带来的机会。“尽管近期还没有任何明显的乐观迹象出现。”
业内由此出现了年内大宗商品熊市周期将结束的论调,政策落地因素尤其是“一带一路”战略投资计划是重要支撑因素。
3月28日,三部委联合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在大宗商品明确反映此政策预期之前,因利好预期,A股市场出现一波“一带一路”概念股涨停潮。
数据显示,2015年3月27日以来,截至上周五,“一带一路”板块累计上涨30.3%。其中,中国铁建累计上涨28.4%,中国交建累计涨幅24.9%。
从大宗商品来看,与基建相关度最高的是黑色金属、有色金属板块。
宝城期货金融研究所所长助理程小勇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从“一带一路”规划的内容来看,其有利于中国实现产能输出、资本输出、转嫁过剩和提高中国制造业的竞争力,以便助推中国制造业的产能升级。“一带一路”的实施要点在于五通,也就是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和民心相通。其中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是优先领域,沿线国家的港口、公路、铁路等配套设施亟待改进,当然基础设施不只包括修桥建路,还有油气管道、输电网、跨境光缆建设等。
具体板块而言,程小勇表示,我国在快速发展过程中积累了基础设施建设的丰富经验,在铁路、公路、机场、电力等基础设施领域拥有强大的设计和施工能力。因此,建材、钢铁、机械、电力、通信、农业、油气设备、高端设备等行业会受益。从期货板块来看,黑色、建材、有色等需求可能在基建驱动下有所表现。而从原材料保障来看,铜、铁矿石和中亚地区的石油等会使得中国受益。综合来看,工业品受益于制造业产能输出和原材料输入,化工品可能在石油保障提高的情况下原材料成本上升因素会减弱,从而越发刺激产能的扩张。
“总体看,产能输出、需求回暖和原材料保障提升是‘一带一路’对中国大宗商品市场的三条主线。”程小勇说。
程小勇分析认为,从价格变动因素来看,“一带一路”在很大程度上将转嫁部分的产能过剩压力,不管是海上丝绸之路,还是陆上丝绸之路规划的城市带,基建和交通都会受益,从而扶持原本因结构调整而导致的内需减速。但是,从另一个层面来看,西部地区、南亚地区和中亚地区丰富的铜矿、煤炭和石油等资源保障因交通改善和国家间合作和顺畅,因此并不一定会导致大宗商品出现新一轮强劲牛市,只是会使得商品的下跌周期缩短。
相比之下,黑色金属、钢铁板块还受制于国内地产形势,“一带一路”战略规划的驱动力,将更明显地表现在有色金属尤其是铜的走势之中。
根据铜市场权威研究观点,GDP数据每增长1万亿美元,铜的消费需求将增加18.67万吨。2009年日本亚开行研究预计,2010年-2020年亚洲基础建设投资规模为8万亿美元。这一数据常常被拿来引用。这一数据在“一带一路”战略规划之前公布。
金瑞期货资深研究员陈楷颐表示,“一带一路”规划公布后,亚投行成立的示范效应下,日本及世界银行均加大了对这一领域机会的关注力度。近期,继世界银行宣布向印尼提供110亿美元贷款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后,日本也表示将扩大在亚洲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未来5年内将通过亚开行为亚洲提供1110亿美元资金。
陈楷颐据此研究表示,对应来看,如果“‘一带一路’+别的项目”未来十年的投资规模为8万亿美元,若其中30%来自铜的消费需求,那么将消耗铜18.673万吨;如果比例提高至40%,则消耗铜37.05万吨;如果消费比例为50%,则需要铜46.31万吨;如果这一比例提升至60%,则将消耗的铜数量为55.57万吨。(上述数据计算考虑了汇率因素。)
“目前来看,消耗30%-40%的概率更大一些。”陈楷颐说。
据记者调查,目前国际知名投行的铜价预测的最新公开数据中,还没有关注“一带一路”因素带来的影响。
今年4月下旬,国际铜研究小组(ICSG)发表研究观点表示,2015年-2016年,中国铜产能过剩的数量将分别为36.4万吨,22.8万吨。“如果铜消费需求占上述亚洲基建项目投资的40%,则可以完全覆盖这部分过剩产能。”陈楷颐说,铜市有可能在此支撑下迎来第二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