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一带一路”倡议有利于促进共同发展。此项倡议应更加着眼于造福人民而非只为谋取利益,因此,必须要克服地缘政治、文化及安全风险等因素。
实现这一蓝图的关键因素是人才的培养,这要依赖于中国与世界的关系。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在世界各地的留学生越来越多,众多的外企也为中国引入了更多的工程师和管理人才,中国与世界各国间的人才交流正变得日益频繁。
中国人,尤其是中国的年轻一代,对发达国家的了解要多于发展中国家。因此,政府作为“一带一路”倡议的主要推动者,应该鼓励中国人民去更深入地研究“丝绸之路经济带”及“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发展中国家的历史、文化、经济和宗教。
中国许多地方政府和企业都对“一带一路”抱有很高的期望,不过,他们大部分的兴趣点在于基础设施工程、贸易和资本,至于中国人民对外国基本情况有多少了解,他们似乎并不怎么在意。
对于中国的企业而言,准备在某国投资之前,提前了解一下该国(目标国)的基本情况是非常重要的,若是一个国家的人民并不欢迎他们,要在此地做生意也就无从谈起了。因此,尽管这些国家的政府允许他们在该国投资,也并不保证他们的生意就一定能成功。
三十多年来,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为之培养了大量的受教育者及各领域人才,然而,他们却广泛分布在不同的领域、部门和地区。这一现象的结果是,尽管那些有实力的中资企业可以迅速走向全球化市场,中国政府却无法协调相应的人力资源来保证所有项目的成功。这也就意味着,一些人才尽管掌握着某个领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有能力促成一些项目的成功,却无法有效参与到其中;而这些项目的带头人,可能却并不擅长自己所负责的工作。
尽管一些高校已经设立了“一带一路”研究院,一些智库也开始了对这项规划的研究,却少有人能够对之进行深入探讨,并预测可能带来的结果。而且,由于缺乏第一手资料以及区域间经济政治方面专业研究的支持,他们得出的大部分结论对于决策者而言并没有太大的价值。
更糟糕的是,一些“明星”专家根本不具备扎实的地缘政治及经济知识基础,却频繁地利用媒体发表言论,影响当局者的判断,并转移公众注意力,使得一些重要内容无法得到应有的关注。
中国应该鼓励各高校、党校、军校和智库为“一带一路”建设一同建立起一个完整的教育体系。我们亟需建立起一个人才库,以对目标国家进行全面深刻的了解,否则,在没有深入了解他国现实的情况下,就贸然进行大规模的战略投资,这种举动是及其危险的。在国内建立起这样一个人才库,就能为中国在境外省去很多的麻烦。
为了吸引更多的留学生和专家来华学习和工作,我们应当加大双方的人员交流,深化相互的了解,促进共同利益的最大化。
“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进度取决于目标国政府的政治意愿,此项倡议将产生多大的影响将取决于技术和资金的流动。然而,从长远来看,“一带一路”是否能成功,成功的程度将会如何,则取决于人才这一关键因素。
关于作者:赵可金,清华大学国际问题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