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是我国古代丝绸之路和海上贸易的重要特产,早在1800年中国就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茶叶、丝绸、瓷器出口国。在17、18世纪,外国商人最青睐的中国特产便是茶叶,通过海路、陆路,中国所产的茶叶等源源不断地销往英国、美国、俄罗斯等地,大量的真金白银流入中国,给英国等列强造成了巨大的贸易逆差,最终成为战争的诱因。
但当时国外茶叶市场的扩大并非因为中国商人的主动开拓,而是国外需求的带动,中国商人只是顺应了这种需求而已。18世纪的世界正在发生根本性的改变,相互间的关联在不断增强,中国对这些变化却无动于衷,仅是被动地感知这些变化,因此在此后的几百年间备受屈辱。茶叶的影响力也随着英国在印度等地种植成功及采用机械制茶、品质优异等原因而不断削弱。
解放后,由于政府的重视,积极扶持茶叶生产,因而使枯萎的茶业得到恢复和发展,出口量也不断扩大。但近些年,尽管产量不断提高,出口量却始终徘徊在30万吨左右。
据国际茶叶委员会统计,2014年,世界茶叶出口总量182.5万吨,中国出口量为30.1万吨,同比下降7.1%,仅占世界出口量的16.5%。
茶叶出口总量下降,究其深层原因,主要缘自两大方面。欧盟、日本等针对茶叶农残检测所制定的标准严苛,且检测方法多变,使得中国在2014年输欧、日茶叶因农残检测超标被通报33次,损失数千吨茶叶;中国茶叶主销市场以欠发达地区为主,对非洲茶叶出口占对全球出口量的54%,消费能力有限;从国内情况看,中国茶叶高昂的生产成本导致出口价格连年涨幅较大,相逆于国际市场主流需求,从而贸易量下降。
面对起伏多变的国际茶叶市场浪潮,中国茶叶出口显得异常鲜明——国际市场茶叶消费习惯与中国传统饮法差异较大,饮用红茶是世界茶叶爱好者的消费传统,全球红茶消费额占茶叶消费总额的60%;另外,国资委数据显示,2012年全国制茶技术投入比例为0.5%,与国际0.7%的水平仍有一定差距。而与“立顿”等跨国企业相比,我国茶叶在国际市场上缺乏品牌认知度。2013年我国茶叶出口总额12.5亿美元,而立顿的年销售额就达30亿美元,市场营销短板造成我国茶叶在国际市场缺乏价格话语权。
中国茶企的产品输出水平绝大多数为原料阶段,品牌影响力低,普遍在资金实力和产品研发能力上较为薄弱,打入国际市场的营销战略也相对匮乏。
茶叶产量的持续走高加剧了全球供过于求的供需矛盾。在成本不断高企、监督标准趋严的压力下,我国茶企应抓住产业转型升级及国家实施“一带一路”战略的大好时机,放宽眼界。立足国内市场,瞄准国际市场,顺应时代潮流,充分发挥企业自身优势,按高标准全面提升茶叶品质,积极运用信息技术、先进装备等新技术成果,补齐规模化、标准化、机械化短板。积极实施“互联网+”,大力推进产品创新及科技、制度、营销等方面创新,在包装、口感上下功夫,开发出适合当地消费者口味和习惯的产品。加强创建品牌意识,靠品牌打通市场,让产品向国际需求靠拢,为中国茶叶向国外的开拓铺平道路。在防范质量风险的同时,借助“一带一路”互联互通的有利条件,积极传播中国茶文化,以差异化竞争战略扩大国际市场品牌影响力,辅以互联网不断拓展进出口贸易途径,进而带动国内茶业市场竞争力的不断提升,再造中国茶业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