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鞍钢:“一带一路”是一场经济地理革命 新闻中心 一带一路门户网
您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高端访谈

胡鞍钢:“一带一路”是一场经济地理革命
一带一路 www.edailu.cn 2015-06-03 来源:一带一路·重庆经济合作中心    点击:3373次



      胡鞍钢:非常感谢中国人民大学又给我提供一个机会,因为昨天我也在这里参加了陈雨露校长主持的关于中美关系的会议。大家知道今年9月份,总书记要到美国访问。昨天经济学院院长张宇教授也专门发出邀请,让我今天就“一带一路”战略谈一些看法和观点,正好我还准备了这方面的材料。同时利用这个时间,将我们对“十三五”,甚至2020年、2030年中长期的一些设想交换一下想法。


      我今天演讲的核心观点是通过中国国内的经济一体化,以及周边区域的一体化,进而经济全球一体化,重塑两个经济地理:一是重塑中国经济地理,二是重塑或者推动世界经济地理。


      21世纪:重塑世界经济地理

      2009年,世界银行发布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报告《2009年世界发展报告:重塑世界经济地理》,首次从新经济地理学、新贸易理论和新自然经济学的角度探讨了这一主题,提出了三个关键词:密度、距离和分割。


      它的思路比较清楚,首先要不断提高人口密度、经济密度,而且根据它的计算,大体世界各国只用1.5%的国土面积就创造了50%以上的经济总量。


      二是解决距离问题,既要通过交通基础设施和通信基础设施缩短物理和空间的距离,同时实行贸易自由化、降低关税税率、通关便利化等,在非物理距离上进一步缩短距离。


      最后一个问题是各国各地区之间确实存在分割,由于要素积聚,地区之间、国家之间的差距拉大了。一个国家内部也会出现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差距,怎么来解决这些分割问题等等。


      该报告所讨论的这些世界性发展问题,既为我们提供了前沿性的国际发展理论,又提供了前沿性的国际发展经验。我们来分析中国经济地理的理论框架,不仅要考虑它所说的密度、距离、分割,可能还要讨论第四个经济学角度——新自然经济学,就是要考虑一个地区发展的资源承载能力、环境容量。以北京为例,最大的约束条件实际是水资源。如果我们从长江调水过来,成本还是非常高的,这时就要对中国的实际情况有一个新的分析框架,不仅要遵照经济发展规律、社会发展规律,还要遵照自然规律,才能进一步讨论重塑中国经济地理。


      今天我们讨论“一带一路”战略时,在本质上有一个关键词恰恰被人忽略了,就是重塑中国经济地理,以及重塑世界经济地理。由于时间关系,我不在理论上进行更多地讨论和分析,而更多从实证角度分析一下中国发展战略和全球发展战略的关系。


中国经济地理革命变迁史


      首先,我们要了解一下中国是如何重塑中国经济地理的呢?或者我们称之为一场持续了几十年的经济地理革命呢?中国区域发展格局是从哪里起步的,又是如何演变到今日的新格局?为什么说“一带一路”战略是4.0版的中国区域发展战略,不仅会重塑中国经济地理,还会重塑世界经济地理?


      从历史演变的角度可以看出来,传统农业时代到它的解体,再到现代是有一个长期的演变过程的,特别是到了1949年,中国引入资本主义因素、现代化因素后就基本形成了三大经济板块,第一大块就是我们一般所说的东北板块,即当时由日本占领的满洲国。日本已经在这些地区建立了相当高的铁路密度,特别是铁路基础设施,也包括其它方面如能源、电力等。这个经济板块是独立为日本服务的,90%以上是对日本出口,并没有与我们说的内陆经济的板块相关。第二大块,很显然按照政治和经济地理所描述的,就是沿海和沿江地区,特别是沿长江流域形成了现代经济飞地和腹地。第三大块是幅员最大,也是最落后的,就是内陆传统农村地区,它们至今是落后的传统农业经济形态,境况和几百年前差不多,到了上世纪40年代末已经十分凋落,粮食总产和单产都降到现代历史最低点。当时的中国是现代与传统二元经济并存,如果按照当时毛泽东的说法就是“一九开”,90%都是传统经济,只有10%才是现代经济。


      建国后,我们通过建立计划经济体制,发动了工业化和现代化,第一次大规模地重塑中国经济地理。也就是说,第一次通过政治上的统一,形成了东北、沿海沿江、内陆三大板块本身的高度统一、高度整合、高度一体化。对此美国的中国经济专家尼古拉斯·R·拉迪曾经做过这方面的研究,他是非常重要的中国问题专家。


      在“一五计划”期间,毛泽东认真分析中国国情,研究沿海与内地两个板块。刘少奇也重新认识到要解决这个不平衡的问题,也就是第一次重塑中国经济地理,当时还没有这个词,但实际一定意义上是这样做的。我们的研究也发现,这次重塑中国经济地理并没有像他想象的那样能够解决中国的地区发展不平衡,如果我们按照不变价格计算的话,可以发现建国以后各省市区的人均GDP相对差距系数实际是上升的。


      第二次重塑中国经济地理,就是小平同志提出的改革开放。特别是他提出了沿海发展战略,实际上是充分利用了经济地理的一些基本思想,引入了市场和开放经济手段,最重要的是通过开放14个沿海城市,积极引进外部投资,充分利用外部技术,开始重塑中国的经济地理。这一时期,我们也发现,1978年到1990年间地区发展差距是缩小了,然而从1990年实行沿海地区发展战略之后,无论是按30个地区,还是东、中、西三大板块之间的差距系数都扩大了。


      人们对如何重塑中国经济地理的认识又进一步深化了,尤其在20年前的1995年,十四届五中全会制定“九五”计划及2010年远景目标时就提出了东、中、西三大板块,提出的重要政策就是要“逐步缩小地区发展差距”,不过当时我们提供的研究,包括与国务院研究室合作的一项研究,认为可能是先缩小社会发展差距,将来才有可能缩小经济发展差距。


      可以这样讲,江泽民时代提出的这些思路,尤其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开始了第三次重塑中国经济地理革命,还带来了很大影响,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到2020年中国地区差距扩大趋势将得到逐步扭转。事实上在2004年,这个发展差距达到高峰进而下降,比原来的设想大大提前了。


      到“十一五”、“十二五”规划,我们可以看出来,中国逐渐形成了地区发展总体战略,即四大板块。特别是“十一五”规划,我们把它称之为是第三次比较完整的重塑中国经济地理战略。“十二五”规划第十八章进一步强调了四大板块,同时也出台了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这一点已经超过了世界银行所提出的重塑世界经济地理的框架,它不仅有原来的三维,还多了一维,特别是考虑到自然环境、自然地理条件等因素,可以说这是中国的一个创新,将主体功能区分为四大功能区,在接下来重塑中国经济地理的路线中,不仅考虑到了经济发展规律,比如前面所说的三个新(新经济地理理论、新增长理论、新贸易理论),还考虑到了社会发展规律,特别是强调了所谓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更具有包容性和共享性。最重要的是考虑到自然规律,也就是说尊重自然规律来发展我们的经济和社会。在很大意义上我们也看到这个重塑经济地理的过程中有两只手,不仅要充分利用市场之手,加速要素的集聚,同时也要通过政府之手在几个方面起重要作用。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党中央的统筹两个大局,大致的大手笔、大布局已经基本形成,这就是“4+3”,即四大板块和三大支撑带。我还要特别强调的是海洋强国,从“十一五”规划到“十二五”规划都分别做了部署,我想“十三五”规划还将进一步规划和布局。

重塑世界经济地理和中国经济地理的本质是实现经济一体化,这就带动了区域一体化、全国一体化和周边地区一体化,特别是我们说的24个周边地区经济体,包括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就会带动几十个国家。


      最后,最核心的还是基础设施现代化的问题。在1956年党的八大中首次提出“四个现代化”,特别谈到了“交通运输现代化”,而后被“科学技术现代化”取代。改革开放初期虽然我们不大懂什么新经济地理理论或者新增长理论、新贸易理论,但我们却付诸实践,无论是从领导人还是普通老百姓都形成一个共识就是“要想富先修路”,既是一个简单真理,又是一个难以实现的真理。恰恰中国可以通过自己的实践推动我们的基础设施现代化。

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首次提出了“四化同步”,我们认为到了“十三五”,特别是从长远的角度看,要重提基础设施现代化,从“四化同步”到“五化同步”,到2030年基本实现基础设施现代化。


      过去我们考虑的主要是国内范围,现在我们也可以帮助其他国家来做这件事,可以说中国的基础设施现代化将带动这一轮的全球基础设施现代化。


      我也去过澳大利亚,他们在举办G20峰会已经明确提出到2018年要使世界经济增长率额外增加2个百分点。我认为基础设施投资是有效投资、长期投资,或者说从长期寿命角度来看接近零成本的投资,特别是降低所有市场主体、投资者的交易成本,这样通过“一带一路”的基础设施 就会达到三个重塑:


      第一,进一步重塑中国经济地理,实现全国经济一体化和发展大趋同。

      第二,进一步推动和重塑“一带一路”的经济地理,互联互通,实现欧亚大陆一体化和共同发展。

      第三,进一步重塑世界经济地理,推动全球基础设施现代化,提高全球经济增长,实现全球一体化,促进南北国家发展大趋同。


      为什么中国可以做到这一点?可以作为世界的火车头或带头羊呢?我想最大的背景就是中国在世界的地位和位置发生巨大变化,如果说2013年中国成为世界第一大贸易体,相当于100年前的1913年美国取代英国成为第一大贸易体一样,具有历史性意义。言外之意,也许100年之后可能有第二个取代我们,如果我们假定的话。


       从PPP角度看,2014年中国已经是世界第一大经济体,即使按照汇率法计算,到2020年前后中国也是第一大经济体。经过30多年,中国从世界第29个经济贸易体变成第一大经济体,也完成了从商品输出进一步向世界的资本输出、技术输出,尤其是装备制造输出。中国也成为世界第一大工地,这就使得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的企业,特别是我们的国有企业、央企纷纷走出去,像中交建在海外走出去差不多有40年的过程,它在全球国际承包商250家中排名第9位,中建是世界第20位,中电建是第23位,中国机械工业集团第25位,中铁建第28位。这些都是拥有我们称之为走出去的航空母舰型、联合舰队型,他们在全球招标都是靠实力竞争,并不像人们所想象的靠政府。只不过现在中交建采取了非常重要的制度创新,通过联合体形式走出去,竞争力更强,获得了世界同行的认同和尊重!


      谢谢大家!


      胡鞍钢: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来源:观察者网

征稿启事 | 摄影活动 | 图文故事 | 免责声明 | 隐私保护 | 服务项目 | 技术合作 | 职业发展 | 理事会 | 关于我们 | 领导小组 |  项目报送备案 | 我要咨询 | 我要投诉

网站名称:一带一路门户网
主办单位:重庆一带一路经济技术合作中心
行政中心:重庆市级机关综合办公大楼26楼(渝中区人民路252号)
全国服务热线:13901152863(北京) 13308315638(重庆)
企业邮箱:edailu@163.com  464067221@qq.com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号:渝ICP备15000646号
公安部网络安全保卫局备案号:渝公网安备50011202501484号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备案号:915001123223910402
技术支持:总部城科技(重庆)有限公司
Copyrights©2014-2024 版权所有:一带一路门户网(重庆一带一路经济技术合作中心有限公司)



中央机构网站
地方人大网站
相关媒体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