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互联网+中医” 助力“一带一路” 新闻中心 一带一路门户网
您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地方网盟

广州:“互联网+中医” 助力“一带一路”
一带一路 www.edailu.cn 2015-06-04 来源:一带一路·重庆经济合作中心    点击:2376次



      广东是改革开放的热土,也是中医药的沃土。爱煲汤、喝凉茶、看中医的广东人,日常生活与一所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胃乃安”“消渴丸”等岭南名药是该校研制的,研制“邓老凉茶”的百岁国医大师邓铁涛、广东“汤神”佘自强都是该校专家,广东知名的中医大部分是该校毕业的。三所附属医院年门诊量超过1100万人次,相当于1/10广东常住人口,其中第二附属医院(广东省中医院)更是全国中医院龙头,深受老广信赖。


      别以为中医相对保守,最近这所学校“高大上”“有创意”的大新闻不断:90后“创业达人”王锐旭两进中南海,成为全国大学生创业典型;第二附属医院(广东省中医院)携手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麻省总医院,在珠海横琴筹建世界顶级医院;学校自主研制的第四代抗疟新药在非洲科摩罗抗疟疾扬威,得到世界卫生组织褒扬;学校与通信巨头华为在东莞松山湖合作研究“互联网+中医”……


      如何弘扬中医药瑰宝,为广东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医药强省建设乃至国家的“一带一路”战略贡献新力量?近日,广州中医药大学党委书记黄斌、校长王省良就此接受南方日报专访。


      掌门人访谈

      南方日报:服务广东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广州中医药大学有什么底气和特色?


      黄斌:我们的底气来自我们有良好的建设基础和雄厚的综合实力。广州中医药大学是新中首批建立的4所中医药高等学校之一,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与广东省人民政府共建的广东省“211工程”建设高校。学校整体办学水平、医疗服务能力、国际影响力均位居全国同类高校前列。可以说,我们的综合实力与北京中医药大学不相上下,位列中医药高校“第一方阵”。


      2007年,我校的中医学被教育部认定为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当时广东省内仅有3所高校拥有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其他两家为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在全国同类院校中,也只有北京中医药大学有。在教育部2012年的学科评估工作中,我校一级学科中医学全国排名第二、中药学全国排名第三(并列)、中西医结合全国排名第四。


      学校拥有一批以国医大师邓铁涛、禤国维为代表的著名专家教授,还有国家“千人计划”专家、长江学者讲座教授等一大批知名医药专家及医疗领域有影响的学科、学术带头人。学校的中医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是全国唯一的中医学优秀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中医类毕业生执业医师资格考试通过率名列中医药院校第一。目前有省部以上科研平台57个,其中包括国家中药现代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教育部现代中成药工程技术中心等,广东省中医药科学院成为中国中医科学院广东分院。


      携手华为研究“互联网+中医”

      南方日报:作为新中国首批4所中医药高等学府,广中医如何结合自身优势,服务经济社会建设?在全省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过程中,广州中医药大学有哪些规划?


      王省良:我们学校将实施“五个提升计划”,增强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一是实施学科建设提升计划,以中医学、中西医结合、中药学3个一级学科为龙头,带动临床医学、护理学、生物医学工程等学科跃升。


      二是实施创新平台提升计划,加强产学研合作,重点打造中国中医科学院广东分院、华南中医药协同创新中心、华南针灸研究中心、国际中医药转化医学研究中心、现代南药工程技术中心等五大平台。


      三是实施创新团队提升计划,加大投入培养和引进优秀人才,重点建设中医药防治重大疾病、中西医结合治疗免疫疾病、针灸治疗优势病种、中药新药研发及产业化等创新团队。


      四是实施中医医疗服务提升计划,充分发挥我校直属附属医院行业引领的作用和技术资源聚集的优势,辐射和带动全省中医医疗服务水平的提升。


      五是实施合作交流提升计划,借助中国中医药服务贸易联盟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等平台,加强对发达国家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中医药服务贸易输出。


      学校与省内外15个市县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在全省指导建立了16个中药材规范种植基地,种植面积达20多万亩。专利成果转化15件,获新药临床批件32个,新药证书6个。学校与东莞市人民政府、广东松山湖中医药健康科技园共建“华南中医药协同创新中心”,还与美国威斯康星医学院、澳门科技大学、广州白云山中一药业有限公司共建“肿瘤中医药防治转化医学研究协同创新发展中心”。最近,学校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东莞市人民政府签约,在松山湖合作研究“互联网+中医”。我认为,中医诊断治疗简便,借助移动互联网,发挥养生、保健、医疗作用更具优势,“互联网+中医”前景广阔。


      海外校友发力,促中医在国外首次合法化

      南方日报:中医药被纳入了广东实施“一带一路”战略,“一带一路”实际上也是中医药传播之路。广中医如何发挥重大科研项目和海外优秀学子的影响力,挖掘和传播中华文明的软实力?比如,我们前段时间到澳大利亚开展国际调研,就发现贵校跟他们有很多合作。


      王省良:中医药学既具有传统文化特性,又具有自然科学特性,能解决医疗、养生、保健等实际问题,越来越受到各国人民欢迎,是中国文化海外传播、“一带一路”合作的最好载体之一。我们做了规划,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贸易等三个方面,开展中医药国际合作,服务“一带一路”战略。比如,历年我校共培养出数以万计的中医药高级人才,分布在全球110多个国家和地区,各国中医药社团负责人大多数是我们的校友,为中医药国际化和中医药文化的传播作出积极贡献。目前,在我校接受学历教育的境外学生2300多名,数量居全国同类院校前列。


      澳大利亚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该国2012年对中医进行注册管理,这是中医在国外首次合法化,意义重大。这跟我们一大批在当地从医的校友多年的鼓与呼是分不开的,澳大利亚中医管理局局长薛长利是当中的杰出代表。2010年6月他所创办的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中医系成立了南半球首家“中医孔子学院”。在此带动下,目前在澳中医师已有4000多人,悉尼市区更形成了“中医一条街”。学校最近和澳大利亚皇家默尔本理工大学、深圳市政府合作,在深圳筹建“深圳墨尔本生命健康工程学院”,主要进行中医药高端人才培养。


      我们还积极参加中国中医药服务贸易联盟,促进中医药出口,是联盟副理事长单位中唯一一家中医院校。第二附属医院(广东省中医院)与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签署了中医药防治感染性疾病的合作协议,与美国麻省总医院合作在珠海横琴筹建医院,把世界顶尖医院搬到家门口。

成立创业学院,培育更多创新“达人”


      南方日报:这两年,广中医涌现出大批创新创意“达人”,如两次受邀进中南海的“90后”创业典范王锐旭、“世界记忆大师”史俊恒。不少人好奇,他们为什么不是产生在综合性大学、理工科大学,而是在中医药大学?学校在鼓励师生创新创业方面有何秘诀,接下来有什么样的计划?


      黄斌:这跟学校的文化氛围有关。别以为中医是传统的,其实中医更需要创新。我们多年来坚持以推进素质教育为核心,以创新人才培养为重点,2013年在创业园的基础上成立了创业学院,开设了创新创业课程,搭建平台举办各类创新创业竞赛、创业精英进校园等活动,还发动专业教师参与学生创新创业指导工作,树立学生创新创业典型,在校园内营造了良好的创新创业教育氛围。接下来,我们将改革学分制度和建立休学创业的弹性学制,加大创业课程开发力度,设立学校创业基金,扩大创业园规模,聘请校内外创业成功人士担任创业导师,为学生实现创业梦想提供更多更好的条件。


       两位“国医大师”均出自广中医

      家有一老,如有一宝。广中医的“一宝”,是99岁的“邓老”邓铁涛。这位“国医大师”精神矍铄,每天读书看报、思考中医发展,学生们不时会在校园里看到老人散步、打八段锦的身影。


      邓老是我国中医学界的泰斗级人物、广州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耄耋之年担任国家“973”课题首席科学家,领衔“中医五脏相关理论继承与创新研究”。他一生多次为中医呐喊:他的献策曾促成国务院成立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其倡议又使“西医院校合并中医院校”之风“刹车”。他曾建议中医介入抗“非典”,为后来中西医结合抗击“非典”打下了重要的基础。


      至今国家评选了两届“国医大师”,全国共60人,广东2人,均出自广中医——首届是邓老,第二届当选者则是该校首席教授、博士生导师,第二附属医院(广东省中医院)主任医师禤国维。禤老有“皮肤圣手”之称,擅长治疗各种皮肤疾病的难症、重症,现年78岁仍坚持一周出9次门诊,一号难求。他早年毕业于广州中医学院(广州中医药大学前身)中医学专业,曾受业于邓老。


      两代“国医大师”以身垂范,一大批优秀的青年医师“接棒领跑”。截至2014年,该校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有62人,全国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38人,涌现出陈群、徐鸿华、李赛美、罗颂平、区永欣、李素荷等多位国家级、省级教学名师。值得一提的是,广中医副校长、国家“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许能贵在国际上率先开展灵长类动物的针灸机理研究,建立了国际上首个灵长类动物针灸电生理实验室。


      “90后”创业典范两次受邀进中南海

      都说中医“姜是老的辣”,可广中医培养出的“新生代”却用实干改变这一论调。他们骨子里有着中医者的灵敏、理性、坚韧和大爱,还能将自己的喜好特长与所学结合起来,用创新创业闯出另一片天。


      今年1月,该校2010级学生王锐旭(注:彼时其已毕业)受邀走进中南海,与李克强总理面对面,为政府工作报告建言献策。这位“90后”在校期间摆过地摊、卖过电脑、当过保安,却能在四年拿了五次奖学金;创业项目“兼职猫”已获两次风投,还没毕业就“跨界”建起国内首家做兼职平台移动客户端的公司,至今有百万用户,公司市值过亿元,成为大学生创业典范。今年5月,他荣获“全国向上向善好青年”称号,再度来到中南海,参加团中央召开的庆祝“五四”青年节优秀青年代表座谈会,受到国家副主席李源潮的接见。


      该校中医七年制本硕连读高材生戴韵峰则专注于本专业,用“互联网+”的思维优化看病流程。曾担任省中医院ICU医生的他,3年借了30万元,每天工作16小时,开发出全行业最具影响力的中医数据库——金华佗中医助手APP。据介绍,这是一个全流程中医医患互动、百姓中医健康管理平台,患者可在平台上挂号、选择医生会诊,还可给医生打分。目前,该产品已获得500万元风投。他说,“中医的复兴,在于90后、00后这些愿意分享的人,我希望通过传承与创新中医,盖起中医这座大厦。”


      省中医院年门诊量相当于穗户籍人口

      在广中医大学城校区宽阔的中心广场前,有华南地区最大的中医药博物馆——广东中医药博物馆。这所拥有室内1万多平方米规范展厅与室外5万多平方米中草药种植园区的博物馆,也是广东高校里仅有的两所国家二级博物馆之一。


      踏入中西合璧大门,映入眼帘的是一幅“科幻片”般的景象:左右四座三层楼高的玻璃标本墙让人为之一振,据介绍,这个标本墙共装有600瓶极具岭南特色的中药标本,至今保持着吉尼斯世界纪录。深入寻访,馆内藏着更多“国宝”:如刻有“疾”字字样的甲骨片、洛阳龙门石窟药方洞拓片、清光绪年间的清华“天下第一泉”诗文罐、清代十二时辰药瓶等。央视《国宝档案》栏目更专门在此拍摄了12集古代养生节目。该馆周一到周六均免费开放给市民参观。“学校希望将博物馆打造成培育和展示中医药文化的重要平台,把大学城校区建设成为广州本草园。”该校党委副书记陈英华说。


      广中医第一、二、三附属医院形成以43个国家重点专科为龙头的专科专病技术群,开放床位超过5000张,年门诊总量超过1000万人次,光是第二附属医院(广东省中医院)2014年门诊量就达751万人次,总数相当于广州户籍人口。


        自主研制第四代抗疟药被作为“国礼”

      30多年前,恶性疟疾肆虐,中国启动了代号为“523”的疟疾防治药物研究,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授李国桥所带领的研究小组是当中的骨干。


      这是一场长达13年的艰苦长跑。在那段时期,其他项目都停了,只有“两弹一星”和“523”项目没有停。为证明恶性疟两次发热的理论,李国桥不惜在自己身上注射疟原虫,最终在临床上证实了青蒿素抗疟功效。而这种由中国古方研发而来的植物提取药,后被哈佛大学等国外权威机构称之为“20世纪后半叶最伟大的发明”。


      自上个世纪90年代末以来,青蒿素作为治疗疟疾的一线药物挽救了无数生命。2007年起,青蒿素复方快速灭疟项目应用于科摩罗莫埃利岛和昂儒昂岛,有效遏制了这个地区40万人口的疟疾流行。至今,青蒿素已取得包括美国在内38个国家的国际专利保护,29个国家的商标注册,在22个疟疾流行国家上市销售,成为尼日利亚、坦桑尼亚和肯尼亚抗疟药自由市场的主要药品之一。由李国桥团队自主创制第四代抗疟新药复方双氢青蒿素哌喹片更是被当作国礼,赠送给了非洲国家。


      ●2007年,该校中医学被教育部认定为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当时广东省内仅有3所高校拥有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


      ●该校一级学科中医学全国排名第2、中药学全国排名第3(并列)、中西医结合全国排名第4。


      ●广东2位“国医大师”均出于广州中医药大学。


      ●目前有省部以上科研平台57个,其中包括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国家新药安全评价重点实验室、国家中药现代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教育部现代中成药工程技术中心。


      ●三家直属附属医院形成了以43个国家重点专科为龙头的专科专病技术群,年门诊总量超过1100万人次,综合实力位居全国首位。


      ●青蒿素已取得包括美国在内38个国家的国际专利保护,29个国家的商标注册,在22个疟疾流行国家上市销售。

征稿启事 | 摄影活动 | 图文故事 | 免责声明 | 隐私保护 | 服务项目 | 技术合作 | 职业发展 | 理事会 | 关于我们 | 领导小组 |  项目报送备案 | 我要咨询 | 我要投诉

网站名称:一带一路门户网
主办单位:重庆一带一路经济技术合作中心
行政中心:重庆市级机关综合办公大楼26楼(渝中区人民路252号)
全国服务热线:13901152863(北京) 13308315638(重庆)
企业邮箱:edailu@163.com  464067221@qq.com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号:渝ICP备15000646号
公安部网络安全保卫局备案号:渝公网安备50011202501484号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备案号:915001123223910402
技术支持:总部城科技(重庆)有限公司
Copyrights©2014-2024 版权所有:一带一路门户网(重庆一带一路经济技术合作中心有限公司)



中央机构网站
地方人大网站
相关媒体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