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3年9月习近平主席提出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后,中亚各国作为经济带向西建设的第一站,均对丝绸之路经济带寄予很高的期望,希望通过参与经济带的建设,带动本国社会经济发展。
一、积极支持率先“结果”
对中亚地区而言,古丝绸之路就是从中国出发,率先经过中亚的。目前中亚的很多城市,如撒马尔罕、布哈拉、布兰古城、阿拉木图、希瓦、吉萨尔古城等都是当年丝绸之路上的重镇。中亚各国与中国一样,都有着浓厚的“丝路情结”。
正因为如此,各国对“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均非常关注、非常积极。哈萨克斯坦总统纳扎尔巴耶夫在习主席讲话后立即表示,哈方完全赞同中方提出的“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构想,愿同中方共筑新丝路。2014年12月,双方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与哈萨克斯坦共和国国民经济部关于共同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谅解备忘录》。吉尔吉斯斯坦也在第一时间表示了支持。2013年9月,吉总统阿坦巴耶夫表示,吉方支持“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倡议,愿同中方扩大经贸、能源、互联互通、人文等领域合作。2014年7月,吉第一副总理萨尔帕舍夫表示,伟大的丝绸之路自古便让吉中两国相互联系,吉方支持并积极参与经济带倡议。
乌兹别克斯坦始终态度积极,认为经济带是古丝绸之路的伟大复兴,对乌经济社会发展意义重大。2014年8月,乌兹别克斯坦总统卡里莫夫表示,乌方愿积极参与中方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重要倡议,加快推进乌-吉-中铁路建设。2015年1月,乌兹别克斯坦官媒连续刊文,高度评价经济带框架下交通合作对乌的重大意义。塔吉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也对经济带建设热情很高。2014年,中国与土库曼斯坦和塔吉克斯坦都签署了联合宣言,在双边的正式文件中,都明确表示将共同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亚五国中除土库曼斯坦外,其余四个国家均加入了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而且哈萨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还是首批签署筹建“亚投行”备忘录的成员国。
中亚地区最早参与经济带建设,也是取得早期收获的最多的。2014年5月,中哈(连云港)物流合作基地项目正式启动,成为经济带建设中的第一个国际物流项目。同时,该物流中心正成为整个中亚的出海口,中哈两国拟以此为基础,建设上海合作组织(连云港)国际物流园。2015年3月,中哈产能合作启动,双方签署了33份产能合作文件,总金额达236亿美元。“一带一路”在中亚地区率先结出“丰硕果实”,对后续的合作具有很好的示范性作用。
二、各国利益与“一带一路”高度契合
中亚各国之所以如此关注和支持“一带一路”,最关键的因素还是契合了各国的战略利益。中亚地区共同的资源禀赋就是位于欧亚大陆的中心,有成为东部的亚太经济圈和西部的欧洲经济圈“连接点”的潜力。
契合了各国发挥过境潜力的诉求。中亚各国均希望利用地理“优势”,成为东西方物流的枢纽。如,哈萨克斯坦先后出台了《哈萨克斯坦-2050》战略、“光明道路”规划等,把挖掘本国过境潜力列为国家的战略优先方向之一。2015年5月,哈总统纳扎尔巴耶夫在政府扩大会议上称,有必要修建中国至哈萨克斯坦阿克套港口的新铁路。哈信心满满地要成为东西方物流的中心。塔吉克斯坦制订的《2015年前国家发展战略》中,强调实现“道路内外联通,走出地理和经济的死胡同”。2014年12月,乌兹别克斯坦总统卡里莫夫在总结年度经济形势时提出,如果不能建立发达的基础设施,特别是公共信息、交通基础设施,就谈不上经济结构的现代化改造。2015年3月,乌出台了“2015—2019年道路运输基础设施发展纲要”。吉尔吉斯斯坦制订了《吉2013-2017年稳定发展战略》,明确优先发展领域是:交通、电力、采矿等。土库曼斯坦则向联合国递交了“交通运输走廊在保障国际合作可持续发展当中的作用”倡议,并在2014年第69届联大上获得一致通过。这都说明,发展互联互通,中亚比谁都积极。
符合各国本地化生产的诉求。尽管中亚各国经济规模、人均收入差距很大,但都是工业化水平较低的国家,包括人均GDP很高的哈萨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但人口结构很年轻,就业的压力大。这是这些国家的共同国情。《哈萨克斯坦-2050》战略中提出,要制订和执行下新时期的工业化计划,到2025年,非原料行业出口比重要翻一番,2040年要增长两倍。哈还出台了“加快工业创新发展国家纲要”,以推动新一轮工业化。2015年3月,乌兹别克斯坦出台了“2015-2019年乌兹别克生产本地化纲要”,拟通过积引外资,发展生产。土库曼斯坦、吉尔吉斯坦、塔吉克斯坦也各有加强本国生产、加快进口替代的计划。
资源出口多元化需要。对于能源和资源丰富的哈萨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来说,能源出口多元化是国家长期战略。“一带一路”建设将加快中国与各国的合作,包括中国-中亚天然气D线建设、中哈石油管线延伸等,这可确保两国在中国这一未来最大能源需求市场的地位。
“一带一路”最核心的内容就是大力发展交通领域的互联互通,并不断改进物流软环境,加快产业合作,建立更多的工业园区,促进产业转移。这与中亚国家诉求是完全吻合的,而且中国既有合适的产业可供转移,也有足够的资金保障。全球化背景下,“一带一路”建设中亚地区提供了新机遇。
三、风险值得关注
不过,随着大项目的铺开和中国企业加速走出去,相关风险评估也需提上日程。
中亚地区一直是“三股势力”活跃的地区,不仅影响着地区的稳定,也对已建或在建的重大项目都构成威胁,如中国-中亚天然气管线等。道路基础设施建设的特点是投资大、回收期长,如何确保投资项目既能造福一方,也能为投资企业,包括融资机构带来利益,这是一个不可回避的课题。
境外投资要考虑当地民众的利益。我不少企业常根据国内的习惯,只与政府打交道。“搞定”了政府,就可以大干一场。这一经验“复制”到国外未必行得通,在吉尔吉斯斯坦金矿开采项目上,投资企业就曾与当地居民发生过冲突。另外,个别国家会认为中国急于推进经济带建设,可以借机索价。如吉尔吉斯斯坦希望中-吉-乌铁路能够绕行到吉尔吉斯斯坦的北部,这样会增加建设成本,使投资风险大增。
对合作中的分歧和难点,中国与中亚各国需要真诚合作。如以上合组织为平台,加大打击“三股势力”的力度;通过强化双边安保合作,确保重大项目的运营安全。在对外投资的过程中,我政府应有意识引导企业关注当地民众的就业、环境保护等问题,既能“进得去,呆得住”,也要“本地化,长相守”。在一些“症结”点上,既要做官方的工作,也要通过专家学者、媒体对项目的利弊进行讨论,理清利弊得失,敦促政府下决心。
(李自国 作者系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欧亚研究所副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