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及《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文件公布以来,国内外舆论对中国的意图、政策手段、前景及影响展开了热烈讨论。应该客观正视的是,沿线国家及域内外大国围绕“一带一路”的舆论环境既有积极和期待的一面,也有消极和疑虑的一面,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误读和理解偏差。自我对“一带一路”的正确表达是外界正确理解的前提。为了及时纠正误解、增信释疑,为倡议的推进和落实创造积极的国际舆论氛围,国内相关政府部门、政策及学术研究界、企业界、媒体界在对外介绍,有必要围绕“一带一路”的几个基本问题达成共识,明确什么应“多讲”、什么应“少讲”,主动树立起“一带一路”对外传播的话语主导权。
多讲“倡议”和“合作”,少讲“战略”和“地缘政治”
“一带一路”是以经济合作为主要内容的倡议,中国没有特别的地缘战略意图,然而部分国际舆论将“一带一路”解读为中国向周边及欧亚大陆推行的具有扩张性质的地缘政治战略,曲解和误读倡议的目的和意图。应更多使用“倡议”、“经济合作”等软性词汇,避免使用“战略”、“地缘政治”等硬性词汇,将倡议政治化和地缘战略化。各省市在表达和宣传本地区在“一带一路”中的作用时,慎用“排头兵”、“桥头堡”、“重要节点”等具有强烈军事色彩的词汇。同时,尤其应该注意在英文语境下用词的准确性。对“一带一路”的英文表达应多用Initiative、Economic Cooperation等词汇,少用Strategy、Plan、Geopolitics等词汇。
多讲“共商、共建、共享”和“对接”,少讲“中国主导”
中国无意追求“一带一路”建设的主导权,更无意谋求在地区事务上经营势力范围,《愿景与行动》文件明确提出共建以“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积极与沿线国家的发展战略相互对接”。推动“一带一路”建设不是给东南亚、南亚、中亚、中东、欧洲等地区的沿线国家强加落实中国版的“亚欧大陆发展纲要”、不强求签订双边或多边条约框架,也不事先预设区域一体化的具体目标,而是在自愿参与、平等协商、充分了解沿线国家发展诉求的基础上寻求优势互补、利益汇合点和最大公约数,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地探索能够实现互利共赢的合作方式及机遇。
多讲“开放包容”,少讲“中国中心”
在“一带一路”沿线,各主要大国和地区及国际多边组织先后提出了一系列地区合作倡议,比较典型的包括美国“新丝绸之路”计划、俄罗斯“欧亚经济联盟”、印度的“季节”计划、上海合作组织框架下多边经济合作、联合国亚太经济社会委员会推动的泛亚铁路计划和亚洲高速公路计划、亚洲开发银行牵头的中亚区域经济合作计划、欧洲—中亚交通与能源倡议等。 “一带一路”是开放包容、互利共赢、非排他性质的合作倡议,不是零和博弈和对抗游戏,更不是对已有合作倡议的排斥、挤压和替代。中国与俄罗斯、美国、印度、欧洲等在各自倡议下进行对接、形成良性互动的氛围,在主动寻求利益契合点和合作面的同时不回避分歧和竞争面,但没有必要夸大各方利益的对立和冲突。中国与联合国、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等国际和地区组织在具体项目合作上也可以营造多方参与的氛围,并充分发挥现有机制和倡议的多边合作延展效应。
多讲“经济合作”,少讲“中国版马歇尔计划”
“马歇尔计划”与 “一带一路”没有可比性,存在本质区别:从时代背景来看,美苏全面对立导致冷战,而全球化时代相互依存加深导致国家间对合作共赢的诉求上升;从目的来看,“马歇尔计划”是美国对欧洲经济援助、实现欧洲复兴以遏制苏东社会主义阵营的地缘计划,而“一带一路”则是重点推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贸易投资便利化、金融合作的经济合作倡议;从方式来看,美国对欧洲的援助施以联合援助等附加条件,而中国在《愿景与行动》文件中明确表示将不干涉他国内政作为共建原则之一;从实施主体来看,“马歇尔计划”由政府主导,而“一带一路”坚持企业主体的市场运作。
多讲“惠及所在国民生”,少讲“中国海外利益”
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是推进“一带一路”优先领域,中国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极易面临法 治、环境、劳工、人权、公益慈善、反腐败等企业社会责任问题。中国企业必须学会在“走出去”过程中围绕“惠及所在国民生”改进履行社会责任的方式,从而提高在重大项目合作上的风险预警和管理能力、避免和减少损失,并以此降低“中国威胁论”、“中国掠夺论”等论调的国际舆论基础、提升国家软实力和国际形象。
多讲“中国是秩序维护者”,少讲“美国衰落”和“排挤美国”
部分舆论夸大“一带一路”和亚投行的战略意图,认为美国的衰落不可避免、美国被排挤在中国主导的地区秩序之外。事实上,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美国的绝对国力仍将雄踞世界首位。中国是现存国际秩序的支持者和维护者,无意挑战甚至推翻之,也无意将美国排除在亚洲之外。“一带一路”将成为亚欧大陆发展振兴的有一个有力倡议,亚投行将对地区和国际多边金融机制形成有益补充,开放包容是“一带一路”和亚投行的核心精神和共建原则。
来源: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