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古代丝绸之路的“源头”和海上丝路东海航线的发祥地,山东当仁不让地成为“一带一路”规划海上战略支点和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沿线重点地区。齐鲁大地,再次站在了历史的潮头。如何在“一带一路”上踩实足印,成为一个时代命题。
作为主要节点城市,以“日出初光先照”得名的日照,抢抓这一历史机遇的“初光”,积极建设对外合作新机制,促进政策沟通;建设海陆空立体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促进设施联通;建设便利化自由化国际贸易物流中心,促进贸易畅通;建设人民币跨境结算和离岸业务体系,促进资金融通;建设丝绸之路文化旅游东方起点,促进民心相通。
“以‘五建’促‘五通’,打造‘五通’示范区,日照将推动与沿线国家和地区在更宽领域、更高层面融合发展,构建对外开放新格局和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提升城市国际影响力和核心竞争力。”市委书记杨军说。
构建对外大通道
韩日货物从日照港走新亚欧大陆桥经中亚、西亚15天左右可达欧洲,比海上通道缩短约25天……以港口为突破口,加快对外大通道建设,是日照对接“一带一路”的“先手棋”
6月5日,记者走进日照港调度中心监控室,工作人员正在紧张地调度船舶靠岸情况,电脑屏幕上清晰显示港内船舶的位置和装卸货物等动态信息。“这是截至今天早上,日照港到港的船舶情况,其中在泊船只38艘,锚地船只45艘。我们今后的货物堆放按计划将逐步调整,把石臼港区东、北、西作业区调整为以集装箱为主、兼顾支持系统和专业化散粮、木片等作业功能的洁净货物作业区,将大宗散货作业功能逐步调整到石臼港区南部,激活瓦日铁路。”
去年底,我国等级最高的重载铁路瓦日(山西瓦塘—日照)铁路的建成通车,使日照港成为全国沿海唯一拥有两条千公里干线铁路直通港区的主枢纽港。“瓦日铁路为广阔中西部地区开辟一条新的进出海物流大通道,优化完善了日照港向西至中亚、西亚,向北联通蒙古国和俄罗斯的铁路综合集疏运体系。”日照港董事长杜传志说。
适应运输体系的升级,日照港将铁路运输由“北进北出”调整为“南进南出”,同时,现有集装箱泊位以南的散杂货转移至南区,西区集中发展集装箱运输,形成600万标箱以上的通过能力,逐步实现“南散北集”,突破目前集散混合的缺陷,向集装箱综合港和旅游港加快转变,为实现远景吞吐能力6亿吨目标奠定基础。
杜传志介绍,日照港口岸还获得海、铁过境运输业务资质,开通了至韩国釜山港集装箱班轮、至中亚集装箱跨境海铁联运、至蒙古海陆联运业务,并获得集装箱铁路运费下浮优惠政策。“韩日货物从日照港走新亚欧大陆桥经中亚、西亚15天左右可达欧洲,比海上通道缩短约25天。”
以港口为突破口,加快对外大通道建设,是日照对接一带一路的“先手棋”。眼下,在既有四条高速公路和三条铁路基础上,一个综合立体交通网络正在形成:潍日高速已进入正式实施阶段,胶新铁路电气化改造工程送电通车,青日连铁路开工建设,鲁南城际铁路项目启动,日照民用机场年底前可建成通航……
对外通道建设促进了与沿线国家地区的互联互通。市政府调研室副主任王继国介绍,即将于6月16日在日照举行的第三届中国—中亚合作论坛上,中亚(日照港)国际物流园区将揭牌,这意味着日照将成为中亚五国重要的货物进出海口和贸易交往通道。目前,五国中已有四国的企业确定参股物流园区。同时,借势瓦日铁路通车,日照还在积极争取成为蒙古国的出海口。
“充分发挥港带一体、海陆统筹的优势,以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为保障,日照将推动临港、钢铁等物流园区建设,大力发展海铁、海陆、海陆空等多式联运业务,打造面向‘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的区域性物流中心。”日照市长刘星泰说。
打造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15万吨铁矿石,仅用半天办理完所有手续;通关作业无纸化比例95%以上……投资贸易便利化改革、金融服务创新、国际航贸中心建设等改革紧锣密鼓,日照倾力打造最优营商软环境从根本上讲,“一带一路”战略是在参与全球治理中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这一进程就是以开放倒逼改革、以改革融入全球化发展的过程。可以说,以改革的措施打造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是融入“一带一路”的必然要求。
日照恰在这方面谋划甚远:去年以来,投资贸易便利化改革、金融服务创新、国际航贸中心建设等方面的改革紧锣密鼓,向打造最优营商软环境的目标衔枚疾进。
6月6日,一艘巴拿马籍货轮“希望号”满载来自非洲毛里塔尼亚的15万吨铁矿石驶抵日照,货主是河南一家钢铁厂。接到委托的日照外轮代理有限公司仅用半天,就在鲁南(日照)国际贸易与航运服务中心办理完了海关、边检、海事、检疫等部门的所有手续。等铁矿石卸载完毕,检验检疫局的商检程序也已走完,并向货主发送电子通关单,一列列火车便载着铁矿石一路向西了。
通关的便捷出乎货主的预料。代理公司报关报检部经理苏平说:“船代当天就完成,货代也基本实现电子化。尤其是‘通关一体化’新政,更使得通关速度大大加快。之前,这单铁矿石必须在日照报关,代理公司与货主之间要通过快递、传真反复多次沟通。现在他们在当地就能报关,省了很多事。”
日照海关关长杨路平说,今年5月起实施的海关丝路通关一体化改革,推进“属地申报、口岸验放”的通关模式和信息互换、监管互认、执法互助机制,实行电子申报、电子签证、电子传单和一次申报、一次检查、一次放行,显著提高了跨关区通关效率,可为企业节省成本20%到30%。
凭借一站式的便捷服务,鲁南(日照)国际航贸中心已经聚集了700多家国内航运、贸易、代理、中介企业。“中心将继续打造‘大通关’信息平台建设,实现通关作业无纸化比例95%以上。”市口岸办副主任胡福泗说,日照近期还将在该中心基础上,挂牌成立中亚(日照)航贸服务中心,为一带一路沿线尤其是中亚地区的贸易往来提供“全天候、一站式”服务,打造中亚贸易交流和货物运输的“洼地”。
今年开始运营的大宗商品交易中心,则是日照打造服务“一带一路”的资本交易平台的一个看点。
日照大宗商品交易中心总经理助理李强告诉记者,该中心发挥现行现实的优势,立足于现货的线上交易,探索实施介于现货和期货之间的交易模式,今年仅铁矿石交易量就可达1000万吨。更为重要的是,中心还将电子商务、现代物流和供应链金融服务融为一体,提供现货交易、结算、交收、物流、金融等服务,从而搭建起一个针对大宗现货的全产业链服务体系。
“我们不但要成为交易中心,更要成为物流、结算和定价中心,力争让‘日照价格’成为大宗商品交易的重要价格指数。形象点说就是,日照港把7000亿的货物运到世界各地,而我们要把7000亿的货值留在日照。”李强说。
打造开放型经济新机制,日照也面临不少瓶颈。王继国坦承,目前我省已有国务院批准设立的综合保税(港)区5家,而日照海关特殊监管区层次较低,仅有保税物流中心(B型),开放度低、功能单一,已成为扩大开放的一大制约要素。“在完善该中心功能基础上,日照将加大综合保税区、中韩自贸区先行示范区等的申报建设力度,打造便利化的贸易促进平台。”
转型升级的有效路径
引进一个现代威亚,配套30多家企业,造出一个支柱产业……日照以开放激发活力,增强与沿线国家和地区全方位合作,进而带动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5月4日,设在日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山东现代威亚汽车发动机有限公司四工厂正式投产。由此,现代威亚发动机年总产量达到百万台,成为全球最大的单体汽车发动机生产企业。去年,现代威亚产值已达百亿元,今年预计将达107亿元。
公司发动机生产2部部长田华利告诉记者,四工厂可看做是现代威亚的“升级版”,主要生产三种型号的NU发动机,年产量20万台。“NU是韩国现代集团最先进的发动机,其中的油电混合动力发动机更是世界上技术最为顶尖的发动机之一。”而随着四工厂的投产,围绕现代威亚进行配套的近30多家企业,也纷纷开始了技术和工艺升级。目前,日照还在争取现代集团整车项目落地。
引进一个企业,造出一个支柱产业。依托现代威亚和现代派沃泰变速箱等龙头项目,引进和培
育模具、车桥等相关的核心零部件产业,目前,日照已形成以现代汽车为龙头的汽车及核心零部件产业集群,年产值达577亿元,成为全市第一大产业。
这是日照以开放带动产业转型升级的一个缩影。杨军说,新常态下,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增大、外部市场空间收窄的困境,日照迫切需要以开放激发活力,增强内生动力。“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增强与沿线国家和地区全方位合作,进而带动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是率先实现创新优质发展的有效路径。”
为打造与国际接轨的开放型产业发展环境,日照经济技术开发区今年还搞起了外商服务中心、现代创业中心、工业邻里中心“三大中心”建设,年内投入使用,同时,投资9000万元设立中韩产业园、高新技术、海工产业“三大发展基金”,支持先进制造业、战略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发展和传统企业技改创新。
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随着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的不断推进,利用便捷的交通优势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投资设厂,也成为日照企业实现产业转移和升级的普遍选择。
日照众兴包装有限公司是一家生产酒瓶盖的本土企业,董事长陈淑海介绍,去年12月,公司在吉尔吉斯斯坦投资建设了管坯生产线,主要从事矿泉水瓶及各种饮料瓶的前期制作与生产,项目投产后能新增销售收入7000多万元,利税2000多万元。这仅是个开始,近期陈淑海一直在中亚各国考察,寻找新的投资项目和发展空间。
在国内,众兴则悄然开始了向新材料产业的转型。经过市场调研分析,他们将转型方向瞄准了触摸屏用Ag纳米线透明导电浆料。陈淑海说,这种材料被视为最有可能替代传统ITO透明电极的材料,将给电子产品行业带来新的革命,产品已小批量送样,市场前景广阔。
融入“一带一路”助力产业转型升级,日照的步伐坚定而踏实。市商务局副局长郑悦介绍,目前,“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到日照投资的企业已有29家,合同外资额11.2亿美元。核准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投资项目30个,核准境外投资总额3.17亿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