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8日, “如果说‘一带一路’和中国参与并且试图去塑造的新的全球化,确实有可能实现的话,我觉得中国人要为此做好准备。”修远经济与社会研究基金会理事长杨平在“向西开放:政策与商机”话题讨论发言时,全新的视角和观点迎来全场掌声。
杨平认为,目前大家都是在资本输出、过剩产能输出、市场扩容的思路去思考问题,这走不长。必须有深厚思考、战略的指导以及价值理念的指引,不能够只为了赚钱,这是走不通的。至少在三个方面做好准备:
第一,理论上的准备。最大的变动和困惑是世界,变化太快。在政治上看到,女性政治家迅速地崛起,经济板块,亚太在崛起,产业上传统产业被新型产业替代,整个事情都在翻天覆地变化。包括经济新常态,传统经济学家都不理解。在迅速变化的时代我们是否可以把握住内在规律,这具有足够的前瞻性,理论上要做好准备,这个准备对中国来讲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要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体来讲,中国道路、中国模式、中国理论进行提升,不能仅仅局限在中国范围内思考我们的理论、道路、模式,要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思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第二,组织上要准备。习近平主席讲四个全面,其中有一个全面党建,这是传统意义上的范围上讲。现在中国共产党的党建必须面向世界,不仅代表中国人民,也要代表世界人民公共利益。另外,企业的组织准备也是必须的,美国在二战之后成为世界性的大国并且领导世界,很重要的是跨国公司的组织结构的变化适应了全球化对它的要求。而中国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产权、结构、组织形态和文化必须作出调整。另外中国的非政府组织,尤其是政府组织要有意识的引导NGO组织走出去,在扶贫、环保救济方面发挥企业组织不能发挥得作用。
第三,人才准备。我们的组织系统,我们的党校,我们各种培训机构,包括驻外和商业培训机构,要迅速地思考,面对“一带一路”,面对新的全球化,中国参与塑造的全球化,我们究竟要准备什么样的人才,怎么样打通人才各种环节。无论从中央到地方,无论从党务机构到政务机构以及非政府组织都面临这样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