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届全球智库峰会”2015年6月26-27日在北京举办。来自世界各国的数百名专家学者、智库代表将围绕“全球可持续发展:2015年后的新路径”这一主题进行探讨。
新兴经济体在发展的过程中难免会带来高耗能、高污染的负面影响,经济发展所付出的代价可能会是环境。那么,如何探究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间的关系?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常务副理事长、执行局主任张晓强发言强调,自金融危机以后,世界各国都在探寻可持续发展道路,随着时间的推移,可持续发展逐渐成为研究的核心议题,正如气候变化已经成为人类社会汇总最重大的挑战之一。
著名经济学家、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李稻葵则表示,今天我们强调的是可持续的绿色发展,必须把周边的落后的产能淘汰掉,投资于新型的、绿色的产能,通过风力发电、太阳能等新能源技术的利用来促进绿色发展。
而国家开发银行行长郑之杰在会上表示,在全球化深入发展的过程当中,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和国际经济金融秩序应该是加速调整,高水平的“引进来”和大规模的“走出去”应该成为新时期对外开放的重要特征。
他认为,当前的中国经济面临快速发展的机遇,从2002年到2013年我们对外投资的总额应该是平均年增强了40%。2014年非金融领域的直接对外投资已经达到1029亿美元。随着全球经济的联系的日益紧密,“一带一路”的建设推进和区域的互联互通,国际产能合作的逐步升温,世界各国与中国的合作意愿应该是不断加强。
“一带一路”在中国既是国家级的战略,也有全球参与,涉及到全球40%的人口、50多个国家。大家既是利益共同体,又是命运共同体。在这个过程中,在“一带一路”进程中,企业肩负着怎样的使命。
“ 我个人觉得用中国的话来讲有一个顺势、造势和借势的说法。中国加上其他的国家一起投入,“一带一路”上面的企业和国家肯定有很大的发展。借这个势,我们各种企业在里面都有机会取得发展。” 澳大利亚电信国际总裁陈永正说。
作为“一带一路”重要参与者的中铁四局王传霖表示,“作为中铁四局,是一个社会企业,所以这次国家提出“一带一路”是我们绝好的“走出去”的机会。对“一带一路”的沿线国家来说,实现可持续发展也是一次机会。实际上我个人认为是把我们国家30年改革开放的经验和成果与世界各国进行分享。”
王传霖在发言中强调,在走出去的过程中定不能盲目的跟风,要调研清楚才能出去,要学习西方的世界500强的大企业在全球整合资源。行为上一定是要利他的,才能达到我们治理的目的。 对此,张晓强回应,中国的央企“走出去”,可能有它的优势,但是也有需要注意的地方。央企在“走出去”的过程当中,首先要厘清是政府的背景还是企业的身份,这非常重要,积极履行社会责任。
陈永正则建议,跨国企业首先是需要制定一个全球的战略,按照全球的战略来做战略布局。我觉得国内的企业在国内因为在过去20年发展的过程当中,在发展规划上稍微粗放一些,如果有一个差别,可能这里最大的差别就是如何把全球的战略作为很细的分类规划,找对了市场,找对了你能竞争的地方,按此布局你的人才。其实最重要的,尤其是互联网企业是靠人才,怎么找到当地的人才和国内能够往外发展的人才这个布局下去,成功的机会会比较大一些。
马来西亚亚洲策略与领导研究所首席执行官杨元庆则以马来西亚智库的角度分析了该话题,他认为首先需要做好市场调查,要了解你将进行投资的市场,这样的话能够识别合作伙伴,同时全面的战略部署也是必备的。
来自香港的陈经纬在回答香港的企业如何更好的来践行国际化的特点时表示,在倡导“一带一路”建设过程当中,要发挥香港桥梁纽带的作用。用市场的力量来推动,特别是发挥海外华人华侨的作用。因为海外华人华侨对当地的情况了解,与当地的政府、企业和政商界的人脉很好,夯实好这个基础,为政府增加一些互信。在这方面要发挥商协会、智库的作用,就是来协助推动国家“一带一路”的规划。我希望能够通过“一带一路”能够加强各国之间的沟通联系,同时还能加强能源的供应。
整个“一带一路”战略,它整个涉及全球53个国家和94个城市,这里面区域的特点和文化的特点,各方面的特点是非常复杂的。企业该如何利用自身的力量来完成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张晓强补充,市场需求必然将推动企业、产业在技术设备和生产过程、产品的质量等等方面的提升,能源环境的紧张娿也会促使市场主体企业更加注重依靠科技进步的力量实现自己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