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安天下,粮食问题最受关注。粮食问题不仅是中国关注的问题,也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共同关切的问题。8月3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程国强在贵阳表示,粮食合作可以说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的最佳结合点之一。
8月3日,第八届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在贵阳开幕。据了解,第八届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以“互学互鉴、福祉未来”为主题,与往届相比,在原有“中国——东盟10+1”的框架下增加了澳大利亚、新西兰、韩国、瑞士4个特邀伙伴国,并首次突破“周”的概念,将活动分为6个重大项目、7个主体项目和15个全年其他时段异地冠名举办项目三大类。
在“海上丝绸之路”国家农业经济与绿色转型高峰论坛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程国强表示,“一带一路”是开放、包容、均衡、普惠的区域经济合作架构。在“一带一路”构架下,能形成国际农业合作新格局、全球农业治理新秩序。
“今后国内粮食供需矛盾日益突出,依靠国内农业资源保障粮食安全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冲突愈发尖锐。”程国强介绍,目前中国土地资源自给率只有80%,在农业资源超载运行、环境代价高昂的条件下,只能满足国内90%的谷物、油料等农产品需求。
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农产品进口总额为228.39亿美元,占中国农产品进口总额的18.80%;农产品出口总额为210.32亿美元,占中国农产品出口总额的29.48%。
程国强以中国、老挝、柬埔寨和缅甸农业合作进行实证分析。他表示,只要在农业技术推广、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几个国家的大米出口潜力可以新增2000万吨。
“中国西南地区,四川、重庆、贵州、云南四省市,在目前农业资源严重超载,环境代价高昂的情况下,粮食缺口仍然达到2500多万吨。”程国强分析,如果“一带一路”推动形成区域一体化农产品市场,可以将中国西南地区与中南半岛的农产品市场对接起来,建立新型粮食保障体系,西南地区则可推出超载的耕地资源,真正实现其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中南半岛可以利用西南地区的农产品市场,推动其现代农业发展。
程国强认为,今后中国将更加注重农业资源环境保护,注重统筹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特别是随着与有关国家地区多边双边贸易协定的实施,以及“一带一路”战略的深入推进,国内外农业发展与全球农业的互动融合将明显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