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南宁。风轻天蓝,鲜花满城。
9月16日至19日,屹立在邕江北岸的广西民族博物馆里第十届中国—东盟文化论坛如期开讲。国内外专家学者热议社会文化的互联互通、文化资源的共享,并就在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背景下、东盟共同体建成后,如何开展中国—东盟文化交流与合作等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和探讨。
稻作文化协奏曲
“那达是河岸田园,那板是村庄田园,那雷是梯田……”9月16日,广西社科院研究员潘其旭题为《“那”字地名与稻作文明起源》的精彩演讲引起众多学者和媒体的关注。他说,在中国和整个东南亚,壮侗语族地区把种植水稻的田地称为“那”,因此,国际上也把稻作文化称为“那”文化。
今年首次举办的稻作文化论坛是第十届中国—东盟文化论坛的子论坛,也是本届论坛最大的亮点,吸引了东盟十国以及美国、印度、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的16位知名学者参加。稻作文化论坛以“稻作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发展”为主题,以寻求稻作文化习俗认同为目的,共享文化发展和遗产保护突出成果与先进经验,从文化领域促进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的建立。
水稻栽培、耕种与食用历史悠久,由此形成的稻作文化深刻影响了人类社会发展进程。越南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吕明恒认为,中国与越南乃至整个东盟地区的稻作技术相互交流历史久远,所形成的同根文化底蕴极为深厚。
“仅仅举办论坛是不够的,要通过论坛整合资源,把文化合作融入命运共同体。”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厅副厅长顾航说,中国和东盟各国山水相连,文化相近,稻作文化已成为中国和东盟密切交往的见证和纽带。
“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能够推动地区的繁荣”
第十届中国—东盟文化论坛共设两个议题,一是探讨“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背景下如何开展中国—东盟文化交流与合作”,二是探讨“东盟共同体建成后如何推进中国—东盟文化合作”。
“中柬之间的交流早在3世纪就已经开始,当时中国的吴国派遣特使寻求开发出新的航路进行贸易。”柬埔寨文化艺术部官员司永恩·索菲利斯说,中国和东盟国家合作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具有历史战略意义。
广西与东盟国家海陆相连,文化相通,历史交往悠久。在2000多年前的汉代,合浦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从合浦出发到东南亚,由此拉开了中国与东南亚人民友好交往的序幕。进入21世纪,随着中国—东盟战略伙伴关系的建立,中国—东盟博览会落户南宁,广西也因此成为名副其实的陆路东盟桥头堡。
“中国和东盟国家携手建设命运共同体,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将为本地区的人民带来更多的福祉。”广西壮族自治区副主席李康表示,在新形势下,广西将建设面向东盟国际大通道,中南、西南地区开放发展新的战略支点,“一带一路”陆海有机衔接的重要门户,将为深化广西和东盟各国的合作带来巨大的空间。
“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计划,能够推动地区的繁荣。”东盟方代表、东盟轮值主席国马来西亚拿督杨有恒说,中国和东盟共同体的合作应该涵盖各个领域。
从“黄金十年”迈向“钻石十年”
2006年,由文化部产业司和广西文化厅主办的中国—东盟文化产业论坛应运而生。5年后,“中国—东盟文化产业论坛”在2011年升格为文化部和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主办,并正式列入中国—东盟博览会系列论坛。2012年,论坛正式更名为“中国—东盟文化论坛”。至今论坛已成功举办10届,成为中国—东盟博览会的“十大品牌”论坛之一。
十年磨一剑,弹指一挥间,中国—东盟文化论坛披荆斩棘,在“一带一路”中突进。
10年来,论坛已成为中国与东盟文化对话的重要平台,对话领域从文化产业扩展到了文化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公共文化服务、文化人力资源培训等方面,为中国与东盟在文化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提供了新的活力与保障。
10年来,中国—东盟文化论坛记载了中国和东盟文化发展繁荣的历程,通过中国—东盟文化论坛大会上一系列的磋商对话,中国和东盟各国相继签署了《南宁宣言》、《中国—东盟文化合作谅解备忘录》、《中国—东盟文化产业互动计划》等文件,对中国和东盟文化产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在第十届中国—东盟文化论坛上,文化部党组成员、中纪委驻部纪检组组长王铁表示,过去24年里,中国—东盟关系从建立对话、睦邻互信到战略伙伴,双方互信不断加强,合作日益深入。尤其是建立战略伙伴关系以来,中国与东盟携手走过了不平凡的历程,开创了合作的“黄金十年”,正昂首迈向新的“钻石十年”。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东盟文化关系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成为东亚区域文化合作的重要支柱和强大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