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17-18日,中国对外承包工程商会第七次会员代表大会在北京隆重召开。在大会召开前夕,本网专访了房秋晨会长,房会长就五年来我国对外承包工程行业发展成就、“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行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以及未来五年行业发展方向和路径做了深入分析。
记者:中国对外承包工程商会会员代表大会是每五年一次的行业盛会。请您回顾一下过去五年我国对外承包工程行业的发展情况?
房秋晨:2011年以来,在国家“全面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和“一带一路”等战略的引领下,在相关政策的支持下,广大对外承包工程与劳务合作企业奋发努力,积极应对国际经济和地区安全形势给市场带来的不利影响,业务发展取得可喜成绩,企业综合实力继续增强。
五年来,我们的会员企业奋力开拓国际市场,不断扩大业务规模,积极谋求市场和业务模式的多元化,践行互利共赢发展理念,业务转型升级取得明显进展,在开放型经济中的作用进一步提升。
一、业务规模保持中高速增长
2011年1月至2015年10月,对外承包工程企业累计新签合同额8111.7亿美元,完成营业额6144.1亿美元,比上一个五年分别增长58.8%和101.6%;前四年年均增长率为8.5%和10.9%,2015年前十个月较上年同期增长18.3%和6.4%。总体看来,业务增幅保持在中高速区间,由上一个五年的爆发式增长进入健康稳健增长期。我国入选ENR250排行榜的企业数量逐年增多,由2011年的51家增至2015年的65家,业务总额再创历史新高。外派劳务企业年均派出51.3万人,截至2015年10月,在外各类劳务人员突破100万人大关,提早超额完成“十二五”业务发展目标。
二、新市场开发取得显著进展
五年来,对外承包工程企业在巩固亚洲和非洲传统市场的同时,不断加大对新市场的开发力度。在欧洲、拉丁美洲、北美洲业务增幅均超过200%,其中拉美已成长为我国第三大承包工程市场,2015年前三季度新签合同额120.4亿美元,同比增长35.2%。中东欧市场业务从无到有,经营规模不断扩大。西欧、北美、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市场取得突破,对当地知名企业的收购、兼并使我国企业以更加国际化的身份,叩开了发达国家承包工程市场大门。外派劳务人员的结构逐步调整,向以医护、IT、海员、设计咨询等技术人才为代表的技能型、知识型领域转型;外派劳务市场由亚洲地区逐步扩大到拉美、大洋洲以及欧洲部分国家。
三、业务模式创新成效明显
在对外承包工程领域,中央与地方企业、大企业与中小企业分别基于自身业务特点,积极开展新业务模式的探索。表现在:新业务领域不断增多,新能源项目(如风电、太阳能等)、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房地产开发项目和矿产资源开发项目全面发展;产业链不断延伸,向着设计咨询、运营维护管理等高附加值领域拓展,积极开展不同形式、不同规模的投资业务,大力发展综合开发类项目;BT、PPP/BOT模式取得实质性进展,以BOT/PPP模式推动的项目金额已占对外投标总额的4%;此外,企业以小额投资入股方式获取大型项目建设权已成为一种新的业务实践。对外劳务合作企业着力延伸产业链条,出现了企业进平台、平台进校园、校企合作以及进村入户、定点培训、冠名培训等多种外派劳务资源培育和储备形式;出现了将“互联网+”应用于外派人员招聘、推进小额贷款一条龙服务、多元化经营等新的业务模式。
四、企业属地化水平和社会责任意识不断提高
对外承包工程企业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在亚非传统市场深耕细作、大力推进属地化经营。调查显示,承包商会会员企业在非洲雇佣外籍人员比例平均超过60%。企业从员工、业主、合作方、社区和环境等方面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以实际行动分享发展成果,赢得了东道国和国际社会的赞誉。对外劳务合作企业进一步健全培训体系和境外服务管理体系,提升一体化服务能力,加强对回国劳务人员的创业指导和再应聘服务,提升了外派劳务的社会效益。
五、“走出去”综合载体功能进一步凸显
随着业务规模的大幅增长,对外承包工程行业带动了更多原材料、机械设备的出口和人力资源的输出,也拉动了物流、电信、金融、航空、保险等相关行业的发展,成为推动国际产能合作的综合载体和“先头部队”。“中国标准”得到更广泛的推广,目前使用中国技术标准的EPC项目占对外承包工程项目总数的19%,项目金额占合同总金额的22%。如蒙内铁路、埃塞高速公路等诸多大型交通、电力建设项目均开始采用中国标准。
过去五年,行业较快发展的同时,业务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方面成效显著,但仍存在一些不足。
一是承包工程企业“走出去”的产业链和分工体系尚不完整。规划设计、咨询服务、运营维护等产业链上下游业务相对滞后,影响了对外承包工程业务水平的进一步提升。
二是企业对国际工程项目大型化、综合化、复杂化发展趋势不完全适应。国际通行的项目融资非常困难,推动BOT/PPP等各类投融资项目的能力有待提高,融资条件有待改善;来自主业限制、考核要求、资本金贷款、融资担保等多方面的制约,降低了企业对外投资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是市场过度集中,经营秩序有待规范。进入热点市场的企业超出了市场容量,同质化发展激化市场竞争,低价竞标、诋毁对手等不正当竞争行为时有发生,影响了中国承包商的声誉。
四是项目管理和风险防控能力有待提升。部分企业项目管理水平不高,对市场的地区性风险防控能力不强,海外资产和人员面临安全威胁。
五是外派劳务面临内外部发展瓶颈。外派人员仍以建筑、水产、农业类低端劳务为主,60%集中在亚洲地区;汇率波动和国内工资上涨导致劳务人员的实际收入缩水;传统劳务接收国经济增长乏力且不断收紧或调整外籍劳工政策,招工难、管理难、风险大等问题影响对外劳务合作业务的发展。
记者:对外承包工程行业发展面临哪些新形势?
房秋晨:当前,“走出去”业务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快速增长阶段和转型升级阶段“三段交汇”的特殊时期,也是我国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行业实现发展新跨越的关键时期。2013年,我国领导人提出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2015年3月,三部委联合发布《推动共建“一带一路”愿景与行动》。“一带一路”建设是党中央、国务院根据全球形势深刻变化,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打造改革开放“升级版”的指导性战略部署,将对我国对外承包工程与劳务合作业务的发展产生直接且深远的影响。
第一,“一带一路”建设和双多边合作机制为行业发展描绘了新愿景、搭建了新平台、开创了新领域、注入了新活力。
“一带一路”建设带来新的市场空间。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世界各国对基础设施的投资进一步扩大,既包括发展中国家大量的新建基础设施建设,也包括发达国家的基础设施更新建设。
“一带一路”建设将重点推动沿线国家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国际大通道建设,加强能源资源合作,建设国际经济合作走廊,共建产业集聚区,推动建立当地产业体系。该倡议不仅得到国内各界的积极响应,也激发了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热情。新一轮的基础设施建设热潮已经启动,正在积极规划和推进的“五条通路”和“六大经济合作走廊”建设,涉及铁路、公路、港口、电力、管道、园区等不同类型的项目,为企业拓展海外业务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市场机遇。中巴经济走廊、东南亚和中亚市场以其在“一带一路”上独特的区位优势而成为“早期收获”项目集中的地区。
金融机制创新为项目运作注入新活力。为促进“一带一路”项目合作,我国政府筹建了丝路基金,推动设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还将构建上海合作组织融资机构。近年来,随着本币互换合作国别的增多和人民币进入特别提款权货币篮子,人民币国际化的步伐进一步加快;在政策性金融机构之外,商业性金融机构也在加大对境外投资和工程项目的支持力度。一系列新的金融安排将为企业解决项目融资问题提供帮助。
多双边合作机制的建立和升级为企业搭建了新的合作平台。未来五年,亚太经合组织、亚欧会议、20国集团、上海合作组织的作用将会得到进一步提升;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版、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将为推进包括泛亚铁路在内的互联互通建设、推动区域内多双边金融合作与融资平台建设、加强行业对接和产业合作带来新的机遇。中韩、中澳等自贸区建设、中非“三网一化”(高速铁路网、高速公路网、区域航空网、工业化)和产能合作、中拉基础设施建设合作机制以及中国—中东欧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合作也将为企业“走出去”创造新的有利条件。前不久,我国在中非合作论坛上提出推进中非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建设,同非洲重点实施“十大合作计划”,其中,中非工业化合作计划、农业现代化合作计划、基础设施合作计划、金融合作计划、绿色发展合作计划将为我承包工程和投资企业提供难得的发展契机。
此外,区域经济合作背景下的劳动力流动形势出现新的变化,工程项下采用第三国劳务的优势逐渐显现,外派劳务出现与第三国劳务资源合作的新业态。
第二,行业发展面临国内外经济放缓、地区安全局势日趋复杂、市场要求不断提升等多重挑战。
从国内来看,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速放缓,对外贸易下滑,内需市场有待开发,经济结构仍在深度调整期,企业普遍面临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的压力。提升创新能力和综合实力,利用海外市场和资源、实现全球化运营对于企业的长远发展至关重要。而随着行业准入门槛的降低,未来“走出去”的承包工程与投资企业将明显增多。市场主体的增加和业务差异化的不足,不可避免将使中国企业间业已存在的恶性竞争更为激烈。加强行业自律、创新业务模式、探索差异化经营将成为行业长远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
从国际来看,全球经济和安全形势带来的外部风险和不稳定因素不容忽视。今后五年,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影响仍将长期存在,上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所提供的动能已接近尾声,传统经济体制和发展潜能趋于消退。国际经济复苏缓慢,新兴经济体增长回落,石油价格低位徘徊,全球贸易增长乏力,保护主义抬头,货币波动加大,融资成本增加,我企业面临更大的市场和经营风险。与此同时,全球地缘政治关系复杂多变,美国持续推进亚太再平衡战略,伊斯兰极端恐怖势力蔓延,大国参与地区事务博弈频频,传统和非传统安全威胁交织。随着我企业业务规模和市场范围持续扩大,企业面临的海外安全风险呈上升趋势。据商务部不完全统计,过去10年间,我会员企业海外项目遭遇的劫持、袭击事件多达19起,涉及中方员工120多人,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从市场来看,企业发展面临新的更高要求。随着国际产业结构升级、新技术革命及低碳理念的发展,国际基础设施投资合作的内涵更加丰富,包括合理规划区域开发、协助进行融资和项目运营管理、促进东道国就业和产业升级、改善项目周边生态等诸多新需求已成为外方选择合作伙伴的重要因素,这对国际承包商跨国经营与整合规划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此外,与欧美日韩承包商“同场竞技”的竞争压力、中高端市场准入和技术壁垒、与东道国社会文化的差异与隔阂,都对企业在海外的生存和发展构成严峻挑战。
记者:未来五年对外承包工程的行业发展目标有哪些?
房秋晨:当前,行业发展面临着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对前所未有的挑战。全行业要在国家“十三五”规划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的指引下,以“一带一路”建设合作为主线,抓住“增长、转型、合作、责任、品牌”五个关键词,继续扩大业务规模、加快转型升级、践行互利合作、履行社会责任、提升品牌竞争力,实现我国对外承包工程与劳务合作行业由“十二五”到“十三五”的历史新跨越。
第一,以“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合作为抓手,继续扩大市场范围和业务规模。
当前,越来越多的企业“走出去”开拓国际市场,巩固传统市场、开发新市场是行业现阶段发展的重要任务。借助“一带一路”建设、非洲“三网一化”建设、拉美基础设施合作等区域合作机制的推进,加强对相关国家市场机遇的研究,做好市场和业务布局。同时,抓住欧美等发达国家基础设施升级改造的机遇,进一步加大市场开发力度,探索通过兼并、收购及股权投资等方式扩大在发达市场的业务规模。进一步积极探索区域经济合作背景下劳动力流动的趋势和特点,扩大对外劳务合作企业与承包工程、投资企业在外派人员方面的合作,加强与发达国家的 中高端劳务合作,提高我国企业“走出去”的综合收益。
第二,以工程相关投资为引导、国际产能合作为依托,加快推进业务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积极发展与对外承包工程相关的投资业务,是行业实现转型升级、保持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要充分发挥“一带一路”建设项目的示范效应,借鉴国际大型承包商发展经验,大力推动工程相关投资业务和“建营一体化”等新业务的发展。加强对BOT/PPP等国际承包工程市场流行的业务模式的探讨,进一步提高对外投资项目、BOT/PPP项目在对外承包工程业务中的比重,优化对外承包工程业务结构。围绕国际产能合作、建设境外产业园区和境外生产基地等战略规划,加强对相关工业建设项目的开拓,结合所在国实际需要,努力构建集基础设施、能源资源和配套工业项目为一体的综合开发项目集群。通过与国内各类投资企业(如装备制造业、钢铁有色建材生产企业、新能源及环保企业等)的合作,进一步拓展对外承包工程业务领域,实现行业业务的多元化发展。
第三,强化企业间合作,推动建立产业联盟,开创新的业务发展空间。
当前,国际承包工程市场向着项目大型化、复杂化、综合化方向发展。大型项目建设完成、正常运营并发挥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需要产业链中各环节企业的密切配合。要加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间的合作,积极拓展售后运营和维护管理业务,探索投资、建设和运营相结合的“建营一体化”合作方式。组织包括规划、设计、建造、运营、维护的企业联合起来形成“产业联盟”,打造中国对外承包工程行业集勘察设计、施工建造及运营维护为一体的全产业链整合能力,拓展新的业务空间。对外劳务合作企业要抓住新形势对行业发展的新要求,转变发展理念和经营方式,在拓展劳务资源储备渠道和新兴国际市场的同时,探索和实践以国际劳务合作为平台开展形式多样的对外经济合作模式,增强劳务企业的自我发展能力和造血功能。
第四,积极践行企业社会责任,谋求绿色可持续发展。
贯彻“一带一路”倡议中的“亲诚惠容”和“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加强与包括政府、业主和企业在内的东道国各利益相关方的合作,加强与支持“一带一路”建设的第三国政府和企业的合作,共同推动区域内产能合作和基础设施建设。随着国内人口红利的消失,我国劳动力竞争优势逐渐弱化。为此,我企业应努力推行人力资源、经营理念、企业文化和资本要素的属地化,充分利用当地人才、技术、市场、资金等资源,建立符合当地习惯、较为完整的综合服务体系,有效防范各类风险,营造和谐的市场环境。合理规划和推进项目,采用更高的生态环境保护标准。通过项目实施,带动当地就业和民生改善,打造符合国际通行标准的“绿色承包商”,实现与东道国社会的共同发展。扩大对对外劳务合作事业和回国劳务人员创业成果的宣传,鼓励并指导回国劳务人员学以致用,岗位建功,自主创业,带动周边群众共同致富,增强社会公众对外派劳务的认知,进一步提高外派劳务对国家经济建设的贡献度。
第五,提升管理、打造品牌,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
紧密结合新的业务发展形势和要求,提升企业管理能力。着重提升企业国际商务能力、资本运作能力和项目管理能力,争取在公司治理结构调整、优势资源整合、人才队伍培养、激励考核机制建设、风险管控能力提升等方面不断创新和突破,不断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推动竞争优势由过去的价格优势为主,向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综合竞争优势转变,在推动“项目产业化、管理信息化、人才国际化”上下功夫,始终坚持“合规经营、质量至上”,自觉维护企业良好的对外形象,构建中国企业的竞争新优势,为“中国建设”品牌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引导对外劳务合作企业确立合法经营、以质取胜和可持续发展理念,扩大管理人员的国际视野,提高从业人员的业务能力和管理水平,加强对企业合规经营的引导。积极调整外派劳务结构,勇于突破资源瓶颈制约,不断总结和运用外派劳务资源培育和储备的有效方式,探索对外劳务合作的新业态,打造中国外派劳务新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