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8日,《“一带一路”年度报告2016》发布暨百人论坛专家峰会在商务印书馆举行。会议由“一带一路”百人论坛和商务印书馆主办。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王义桅参加主题研讨。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王义桅:
我在人民大学开展“一带一路”研究的课,把“一带一路”当作学问来做的。我认为研究有三种境界,第一个境界,见山就是山第二个境界,见山不是山;第三个境界,见山还是山。我想能不能再提升一点,就是“一带一路”不光是“一带一路”了,背后承载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世界的和平与发展等。所以我书里面的思维方式是,通过研究“一带一路”,把人类的文明史来解读一下,把怎么认识全球化重新解读一下。
工业革命发生在英国时候,才几百万人口;到了欧洲大陆时是第二个阶段实现工业化,人口上千万级;到美国上亿级;到今天的中国、巴西等等几十亿人工业化。如果我们停留在原来的研究泛式、核心概念、理论,显然是小马拉大车,是拉不动的。所以“一带一路”开启第二次大发现,不仅是地理上的大发现,还有知识上的大发现。
几十亿人在搞现代化过程中,用原来的知识是不够的,所以我研究“一带一路”是把知识体系或者人类文明体系解释一下。以前定义什么是文明、什么是现代化、什么是全球化,是真正的全球化吗?在“一带一路”研究过程中,也应该用发展中国家来定义什么是全球化、人类文明或者文明。这是我研究的出发点。
现在回答两个问题,两个核心词是什么?一个是“世界是通的”,什么叫通?首先,学问要通,各个学科要打通.我们现在崇拜科学,科越分越细,事情很复杂,很难一个学问讲清楚。所以要超越原来学科的界限,才能把握“一带一路”的精髓,否则只是盲人摸象。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要研究“一带一路”的道,这是第一个看法。
第二个看法,要学贯南北。我们以前经常讲“学贯中西”,那有没有学贯南北的?发展中国家其他的文明就不管了吗?我们老是盯着西方,中国一直追赶,好像也没有学到精髓,所以我认为今天还要学贯南北。
第三个,古今中外融会贯通。海上丝绸之路确实有历史的渊源,又有21世纪全球化的特色,而且只认古今不够,还要引领未来。新型领导型国家的诞生,“一带一路”是天命,要引领这个世界的未来,要从未来看今天的世界。世界大势要从中国开创,这真不是吹牛的。国外讲“一带一路”的问题让我很差异,捷克人就问“捷克有这么重要吗”,今天“一带一路”重新挖掘像捷克等这些看起来是小国但是有重要支点性的国家,这就是我理解“世界是通的”几层含义。
关于“西行漫记2.0”,中国的模式对世界全球治理、经济发展、文化发展有没有贡献?为什么共产党能够治理好这个国家,而且倡导“一带一路”?我觉得世界要重新看共产党、看中国。第二个方面含义,中国在重新走向世界、走进世界。以前我们是两万五千里长征,如果没有两万五千里长征,中国共产党人不可能对中国国情有这么大了解。那么今天“一带一路”是21世纪新的长征,是中国重新在走进世界。以前我们讲“向世界开放”,现在是“世界向我开放”,以前是“走出去”,现在是“走进去”,不仅是产品“走出去”。毛主席讲长征是宣传队、宣言书、播种机,我们百人论坛就是宣传队、宣言书。宣言什么?宣言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的理念,要抛弃零和博弈、帝国主义、资本主义、霸权主义这套以我为主的。第三个,播种机要在世界各国播种很多,不仅是共同现代化,可能还有文明的共同复兴等等。既然中国能够成功,其他文明古国为什么不能成功呢。在快速的工业化和现代化来讲一样可以实现。所以你好、我好、大家好,这个世界才是真的好。
中国梦与世界梦以及“一带一路”的主要核心思想,不简单是在帮助一个大国崛起或者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且要对世界、对人类有共同担当,这体现中国对天下的关怀。
作者: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 王义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