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研讨会发布丝绸之路历史文化考古成果
《中乌合作西天山西端区域古代游牧文化考古》成果展示
《中乌合作西天山西端区域古代游牧文化考古》项目由西北大学及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共同进行,2009年,王建新教授首次进入乌兹别克斯坦和塔吉克斯坦考察。2013年12月,中国西北大学与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在撒马尔罕签署了关于“西天山西端区域古代游牧文化考古调查、发掘与研究”项目的合作协议。经过多年调查、发掘和研究,共达成以下成果:
在乌兹别克斯坦苏尔汉河流域及周边山地的考古调查和已有考古发掘资料表明,公元前1世纪,在阿姆河以北的苏尔汉河两岸分布的一批古代城址为代表的农耕文化,应属早期贵霜文化,与其后的贵霜帝国文化关系密切。在苏尔汉河周边的山前地带,分布有同时期的古代游牧文化遗存,这些遗存可能与古代月氏有关。因此,贵霜帝国是古代月氏人建立的传统观点,难以得到考古学的证据支撑。
在萨扎干遗址所获考古发掘资料表明,撒马尔罕盆地南缘的西天山北麓山前地带分布的公元前1世纪至公元1世纪的古代游牧文化遗存,应属古代康居文化,这与《汉书》等古代文献的记载是相合的。这一发现为确认古代月氏文化的分布范围提供了新资料。
在中亚开展考古工作过程中,本着对历史文化遗产负责任的态度,王建新教授及其团队处处注意努力建立中国考古学科和中国考古人在国际上的良好形象。在考古发掘的过程中全面考虑了文物保护和未来展示的需要。这种负责任的做法得到了乌方同行和当地居民的好评,产生了良好的影响。习近平主席撰文指出:“中国西北大学等单位积极同乌方开展联合考古和古迹修复工作,为恢复丝绸之路历史风貌作出了重要努力。”对考古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
在陕西省政府专项经费的支持下,西北大学开展的中亚考古和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在深入了解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历史文化传统、促进我国与相关国家的相互了解和理解、推动实现民心相通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现实意义,在“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中发挥了先锋和先导作用。
西北大学丝绸之路考古研究成果展示
西北大学丝绸之路考古始于1938年对丝绸之路凿空之旅开创者张骞墓的科学发掘,历经发源和奠基阶段,快速发展、彰显特色阶段,自2000年以来进入强化战略、引领前沿阶段。
2009年至2013年,由西北大学牵头,联合国内外有关专家先后三次深入乌兹别克斯坦和塔吉克斯坦考察遗存。特别是习近平主席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倡议后,学校在丝绸之路考古方面加强了力量,与乌兹别克斯坦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合作,深入西天山西端地区开展系统的考古研究,全面了解了古代游牧文化遗存的分布状况,新发现了大批遗址,包括一些古代游牧文化的大型聚落遗址,填补了学术空白。
今年6月下旬习近平主席在乌兹别克斯坦媒体发表的署名文章中指出,中国西北大学等单位积极同乌方开展联合考古和古迹修复工作,为恢复丝绸之路历史风貌作出了重要努力。习主席在访乌期间,还专程会见了西北大学考古队员,这是对致力于搭建丝绸之路人文交流桥梁的所有文化使者的莫大鼓舞。
一带一路经济技术合作中心
一带一路门户网
推进“一带一路”咨询委员会
办公地址:重庆市级机关综合办公大楼15楼
服务电话:023-63895861 63897136
企业邮箱:edailu@edailu.cn
门户网站:http://www.edail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