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7日,贵州贵阳花溪大学城里一派喜庆气氛,中国将再一次相约东盟国家宾朋,共谋教育合作。
中国与东盟国家地理相邻、山水相连、文化相通、血脉相亲、利益相融,互为好邻居、好朋友、好伙伴。2008年以来,中国外交部、教育部和贵州省人民政府,已在贵州联合主办了9届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推动和加强区域间人文交流,进一步增进中国与东盟国家的了解和友谊,开展更务实、更畅通、更多维的教育合作。
往来万里路长在,有约千年盛景开。2017年,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走过不平凡的10年。7月27日至8月3日,双方如约聚首,围绕“十年教育同携手,‘一带一路’谱新篇”,不忘初心,继续夯实睦邻友好的社会民意基础,拓展人文交流合作。
搭建高端特色平台,推动教育人文交流
中国—东盟已建立战略伙伴关系14年。教育交流周的发展历程是美妙而难忘的,从“0”到“10”,犹如一个初生婴儿成长为俊美少年。
教育交流周由中国政府在中国—东盟(10+1)领导人会议上倡议提出,并得到东盟各国积极响应。其间,多国领导人对教育交流周的成功举办给予高度赞扬。一直以来,中国政府围绕“完善组织建设、创新运行模式、丰富活动内容、拓展广度深度”的宗旨,致力于将其打造为深化双方人文交流的高端平台和特色品牌。
9年来,从“10+1”拓展为“10+1+N”形式,参会学校和教育机构2717个、参会嘉宾近1.2万人次、签署1088份合作协议或合作备忘录,教育交流周的成功举办,为中国—东盟双方结下了累累硕果。
9年来,教育部长圆桌会议、大学校长论坛、教育资源展、青少年文化节、学生夏令营等,涵盖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基础教育、终身教育领域的170余项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活动,为中国—东盟人文交流搭建了广阔平台,影响深远,成果显著。
教育交流周除了立足教育,还辐射其他人文合作领域,专设人文交流系列活动,举办医学、文化、艺术等活动,充分发挥教育在各领域人才培养方面的基础性作用,延展交流周人文合作平台的内涵。
今年的第十届教育交流周包括开幕期活动和全年活动,共计50项,围绕加强中国和东盟校际合作、推动师生交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服务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等内容举办系列活动。开幕期活动期间,将举办五大板块系列活动,包括中国—东盟百名校长牵手未来系列活动、中国—东盟青少年交流系列活动、中国—东盟人文交流系列活动、第三届中国—东盟职业教育博览会、中国—东盟教育合作与人才交流洽谈会。
促进教育合作共赢,服务“一带一路”倡议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
7月27日,“汉语桥”东盟国家青少年来华夏令营在贵州民族大学开营,来自东盟9个国家、15所孔子学院的300名师生参加,深入了解中国国情、文化,拉近彼此青年一代的心灵,增进相互学习和友谊。
青年学生是国家的未来。东盟国家是“一带一路”重要区域,教育交流周如今成为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民心相通的重要平台。
自2010年来,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促进了中国与东盟之间的学生双向交流,其中东盟国家来华留学生人数从2010年的约5万人增长到2016年超过8万人,中国去往东盟国家的留学生人数从2010年的约2万人增长到2016年的4万多人。双方正打造“升级版”,实现双方学生流动总规模到2025年达到30万人的目标。
马来西亚学生黄紫薇是个幸运儿,选择了厦门大学马来西亚分校,“不用离开家,就能上中国的好大学”。这是中国大学第一所海外分校,目前有1900多名学生在读,今年9月学生总数将达到3000人。按照学校规划,2020年前,该校学生数将达到5000人,最终学生数将达万人。
这是中国高校走出国门办学、强化人才培养、为共建“一带一路”提供人才支撑的一个生动写照。学生流动,青年交流;推动学分互认,加强政策沟通……目前,依托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双方就教育互联互通、通过合作办学加强人才培养、双向学生流动和语言文化交流、加强师资互访、推动职教合作、建立质量保障体系等达成共识,服务“一带一路”建设。
“设立职业教育培训中心,为东盟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所需的人力资源。”为加强智库建设和区域研究,中国外交部和教育部在交流周框架下先后联合批准了30家“中国—东盟教育培训中心”,教育部批准贵州大学、厦门大学和广西民族大学分别设立3个“中国—东盟研究中心”,以此推动区域合作,加强人才培养。
整合资源抱团出海,促进东盟经济发展
中国与印度尼西亚合建的雅万高铁动工多时,轨道上的柱子已经立好,但当地囿于缺乏运营高铁的相关人才。“中国高铁走出去,人才是关键。”近年来,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主动承担起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培养培训高铁人才的任务,解了印尼产业发展之急。
“高铁”“汉语”是活跃在世界上的“中国标志”。在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的平台上,双方整合校企资源,抱团出海,为东盟国家提供推动经济发展所需要的人才培养服务,做到了“需要什么人才,中国的教育服务就跟到哪里;产业在哪里,教育合作的触角就延伸到哪里;哪里有交流和往来,哪里就有语言学习服务”。
不分国界,互通有无。9年来,双方成立多个联盟式长效合作机制,实现资源共享和效益最大化——
中国9所卓越大学联盟与东盟9所知名工科大学联合成立“中国—东盟工科大学联盟”,就课程开发、人员流动、奖学金等达成合作共识。
60所中国和东盟国家轨道交通类院校成立的教育培训联盟,成员高校将建立学历教育“立交桥”,实现学分、学历互认。
30家“中国—东盟职业培训中心”所在高校联合成立“中国—东盟教育培训联盟”,为东盟国家提供优质服务。
中国—东盟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合作交流机制倡议成立的“中国—东盟职教合作联盟”,向中国和东盟职业院校提供服务。
在贵州,全省30多所高校均与东盟国家院校建立合作关系,在融合中取得了发展成效。
……
10年光阴,绘制出历史长河中的一道美丽风景。知往鉴今,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的长期成功举办,将为双方增进了解、加强合作、实现共荣提供持续动力。
文章来源:中国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