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同志指出,古丝绸之路绵亘万里,延续千年,积淀了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一带一路”是一项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国际倡议,充分彰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立己达人的共赢诉求。在处理自我与他人的关系方面,中西文化有着明显区别。西方文化将自我与他人的关系建立在原子式个人的基础上,是一种外在的捏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来强调“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认为自我与他人是互立互达、共立共达的统一体。我国古代思想家将“五伦”的精义概括为“相人偶”,即互敬互助的人际关系,强调自我只有在与他人的良好互动中才能完善自身。这种对自身的认识先天地包含着他人,从而将“立人”“达人”纳入“立己”“达己”的范畴。这充分表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先天具有共赢、共享、共建的诉求。“一带一路”倡议正是这种内在诉求在国家层面的体现。在“一带一路”建设中,不同国家相互关联、协调合作,既维护各自的核心利益,又努力做到“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一带一路”建设赓续丝路精神,其互利共赢的理念、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开放包容的特征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和感召力。
和而不同的包容精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向来主张和而不同,即在对差异性、独立性的尊重和包容中实现和谐统一。正如一首乐曲要有不同的音调才能和谐悦耳,经济、政治乃至命运共同体也需要在包容差异中实现和谐。长期以来,一些西方国家打着民主、自由、人权的旗号,试图以其价值理念、思维方式将全世界框入同质化的无形枷锁之中。中国始终秉持和而不同的理念,在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同时,充分尊重各个国家走自己发展道路的选择,旗帜鲜明地反对“同而不和”。习近平同志指出:“谁都不应该把自己的发展道路定为一尊,更不应该把自己的发展道路强加于人。”古丝绸之路曾经极大地推动了中国与沿线国家的文明交流互鉴,不仅儒道思想西渐,而且异域佛教等相继东传,欧洲还曾广泛接触中华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承认文明多样性,包容文明异质性,推动不同文明互相欣赏、和谐共处,这在当今世界仍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一带一路”倡议正是对和而不同理念的践行,强调寻找各国发展战略与“一带一路”建设的契合点,在此基础上兼容并包、携手同行。
兼善天下的担当情怀。中华传统思想中一直蕴含着强烈的天下担当。孟子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大学》提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所有这些,都把善天下、平天下作为最高的使命意识、德性追求。这种追求无疑超越了民族局限和区域藩篱,从某种程度上说已经具有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取向,体现了对人类福祉的终极关怀。“一带一路”建设正是中华民族担当情怀的积极实践。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一带一路”建设不是中国一家的独奏,而是沿线国家的合唱;不是中国要谋求什么势力范围,而是要支持和推动各国共同发展;不是要营造中国自己的后花园,而是要建设各国共享的百花园。作为发展中大国,中国秉承“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的胸怀,将自身利益与各国共同利益有机结合起来。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就得益于同世界各国的交流合作,中国也欢迎其他国家分享自己的发展红利。因此,“一带一路”建设不是中国开辟的“专线”与“私路”,而是基于“中国梦”与“世界梦”而敞开的“广场”与“通衢”。
文章来源: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