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是“北京时间”,一个是“埃塞俄比亚时间”,在张华荣的办公室里,如今挂着两个石英钟。关注着两个国家的时间,证明了华坚鞋业如今已然走出“国门”。
张华荣,华坚集团董事长,被业界誉为“中国女鞋教父”的传奇人物。昨日上午10时,他开始收拾行囊,即将以全国政协委员的身份赴京,参加一年一度的全国“两会”。
今年,张华荣参政议题的重点是什么?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这位已经“走出去”的东莞企业家,畅谈了“走出去”的经验体会,更吐露了“走出去”战略的设想。
他所提的建议,与这个时代的脉搏完全吻合,即“放大‘一带一路’国家战略效应,加速中国企业走出去”。企业如何借助国家的大势“走出去”?“走出去”之前又要做好哪些准备?政府如何推动企业“愿意走出去”、“真的留得下”、“今后活得好”?记者就此对话华坚掌门人张华荣。
为什么走出去?
符合百年经济发展的规律
当“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成为国家的重大战略,这条古老之路又迎来了复兴繁荣的历史机遇期。
作为一家知名企业,应该怎么看,怎么办?
张华荣,这位军人出身、种过地、当过木匠的鞋界大鳄,认为“走出去”是全球经济近百年发展规律。而“一带一路”就是“走出去”的东风。
他说,过去的100年,很多劳动密集型产业属于候鸟产业,做鞋、服装、手袋从100年前的英国到意大利,再到日本、到亚洲四小龙、再到中国内地,候鸟产业为中国的经济做出了很大的贡献,现在中国很多劳动密集型产业已经到了抉择的时候。
谁该“走出去”,谁该“留下来”?哪部分该“走出去”,哪部分该“留下来”?张华荣认为,有一部分的低端制造不适应中国的发展,有大量的技术人员、设备都处于闲置,产业过剩……国家一带一路号召走出去,既适应全球经济的发展,也适应中国产业走出去的大方向。
如何走出去?
需要平台、政策、文化和共享
“作为一家世界知名企业,华坚集团面临着升级,国际化是必由之路,而非洲是中国企业走出去的热门目的地。”张华荣曾在东非八国商会上做了如是发言。
能在如此规格的会议发言,从一个侧面证明了华坚“走出去”的成功,同时对“走出去”也有着更深刻的体会。
“中国企业走出去需要一个大平台、大政策、大文化、大共享。”张华荣梳理着自己的思绪说,除了企业自身的打拼之外,企业“走出去”同样需要政府支持。
“走出去”的大平台需要国与国之间搭建;“走出去”的大政策,应对走出去的工业园给予补助,要制定相应的融资政策、人才政策、奖励政策。
“走出去”的大文化,需要中国文化和国外文化、新型企业文化融为一体、廉政建设;企业之间需要抱团出海,团结一致,企业内部要加强融入当地文化,要建立良好的职业精神、专业精神、职业道德、爱国、热爱企业、有民族精神,要改变向钱看,要做有效益、有品德、更长远的事情;“走出去”的大共享,需要经济补助、培训教育、人才培训、合法保障、对国外保险政策的宣传等。
委员建议
要为企业“走出去”营造更宽松的金融环境
记者:您认为企业“走出去”有哪些好处和必然性?
张华荣:中国企业走出去具有必然性和迫切性。我国是制造业大国,许多制造业产品的产量已位居世界第一,这是一个可喜的成绩。但客观地说,由此不仅导致了相当严重的产能过剩,也给我们的能源、资源、环境带来了沉重负担,“走出去”发展的重要原因,是国内的资源市场没办法满足生产需要和经济发展的需求。
未来我们经济发展的机会有两个:一是海外并购;二是中国企业劳动力密集型产业链转移到海外,未来劳动密集型的加工业必然要失去竞争优势,所以必须“走出去”,可以留下少数企业,留下两端,去做品牌做营销做开发,大量的加工部分,转移到海外工资水平比较低的地方,利用当地工资水平低的优势创造优势。
记者:以华坚的经历来看,“走出去”获得了哪些启示?
张华荣:我们感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资源和经济的互补性是中国企业加速走出去的重要动力。“一带一路”沿线大多是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
这些沿线国家普遍处于经济发展的上升期,是“资源丰富的高地、市场潜力巨大的平地、工资成本的洼地、旅游的胜地”,开展互利合作的前景广阔。这些资源如果能够通过“一带一路”合作建设,达到互联互通,并且按照海丝的规划,实现投资和贸易便利化,那么这些沿线国家将会变为中国资源可靠的供应地,也会是中国市场开拓最好的地方。
我们通过调研发现,这些沿线国家基本分为两个类型,一种是能源资源和旅游资源丰富的国家,一种是劳动力资源丰富国家。对前者,中国快速发展会提供最可靠的市场,会是最多的旅游观光客的来源。而对后者,中国的产业转移会给他们带来一个工业化现代化的战略机遇期。
记者:您认为走出去战略中,政府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提供哪些支持?
张华荣:在走出去战略中,政府应该全面支持,保驾护航。在服务机制方面,政府要简政放权,助推中国企业走出去。要进一步弱化政府在企业对外经济合作中的行政审批职能,进一步下放对外投资审批权限,简化审批程序,逐步实行网上申报和各类批准证书网上发放。
同时,应加强对企业走出去的风险保障机制,进一步完善相关的风险评估与保障体系,积极应对海外投资风险。同时,要为企业“走出去”营造更加宽松的金融环境:应进一步推进贸易和投资便利化,简化境外投资外汇管理手续,取消境外投资规模限制,满足企业购汇进行境外投资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