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不为远 风雨并肩担 ——写在2025“一带一路”自然灾害防治和应急管理部长会议召开之际 新闻中心 一带一路门户网
您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筑梦空间

山海不为远 风雨并肩担 ——写在2025“一带一路”自然灾害防治和应急管理部长会议召开之际
一带一路 www.edailu.cn 2025-11-06 来源:一带一路·重庆经济合作中心    点击:1030次



山海不为远 风雨并肩担

——写在2025“一带一路”自然灾害防治和应急管理部长会议召开之际


有一条路,穿越千年,贯穿东西,跨越山海,情谊绵长,承载着人类对文明交流的渴望。


这一条路,在习近平主席的重大倡议下,在新时代续写着合作共赢的华彩篇章。


2013年,习近平主席先后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大倡议。从此,共建“一带一路”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大实践,开辟了人类共同实现现代化的新路径。


2023年,“一带一路”自然灾害防治和应急管理国际合作机制(以下简称合作机制)正式建成。两年来,从亚欧大陆到非洲、拉美,4大类14项合作举措从规划书落地为实景图,支持着共建国家灾害防范和应急管理能力水平不断提升。


115日至7日,2025“一带一路”自然灾害防治和应急管理部长会议在海南三亚举办。人们期待,会议践行习近平主席提出的重大倡议,围绕“命运与共、建立快速高效的应急救援机制”主题,促进各国携手、共谋发展,护航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行稳致远。


领航,弄潮儿向潮头立


当今,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极端天气增多增强趋势明显,自然灾害的突发性、异常性和复杂性不断增加,重特大自然灾害发生的概率上升,灾害事故成为各国发展共同面临的重要风险和威胁。特别是,“一带一路”很多发展中国家自然灾害风险高,抗灾能力弱,严重制约经济社会发展。


挑战既已明晰,未来何去何从?


20133月,习近平主席在俄罗斯发表演讲时,首次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概念。此后,他相继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不断丰富其内涵、指引实践路径。


“科学认识致灾规律,有效减轻灾害风险,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需要国际社会共同努力。”


“为世界贡献更多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


“邻居出了问题,不能光想着扎好自家篱笆,而应该去帮一把。”


…………


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习近平主席从世界、历史和人类的高度指明了全球治理的人间正道。


20194月,在北京举行的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与会各方一致同意在抗灾减灾和灾害管理领域促进合作。进一步加强自然灾害防治和应急管理国际合作,成为人心所向、大势所趋。


同球共济,和合共生。


202111月,“一带一路”自然灾害防治和应急管理国际合作部长论坛在北京召开。应急管理部发起建立合作机制。


202311月,2023“一带一路”自然灾害防治和应急管理国际合作部长论坛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在北京召开。合作机制正式宣布成立,27个国家、1个国际组织成为机制成员或合作伙伴,携手编织起一张跨越国界的安全防护网。


合作机制的建设,习近平主席高度重视。他亲自审定批准“一带一路”自然灾害防治和应急管理国际合作14项合作举措,为推动合作机制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注入了强大动力。


314个团组1790余人次赴国外交流学习,国外57个代表团280余人次来华访问交流;70期援外培训班培训了发展中国家学员1800余名;赴9国执行紧急搜救、物资援助、灾害评估、医疗救治等重大救援救助任务,共营救出77名地震灾害幸存者……自2021年发起成立合作机制以来,中国以实际行动践行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寰宇风云涌动,有识变之智、应变之方、求变之勇,这是弄潮儿向涛头立的大国气魄。


开创性建设合作机制,把应急管理纳入国家“一带一路”总体建设规划……如今,当灾害突袭、危机降临,这条路成为连接守望相助的纽带,成为汇聚各国携手抵御风险的坚实屏障。


援助,显作为展大担当


土耳其首都安卡拉时间2023425日,一场隆重的仪式由总统埃尔多安举行,向在大地震中做出牺牲的国际、国内救援队颁发“共和国崇高贡献奖章”。


当年26日,地动山摇间房倒屋塌、人员被困,土耳其东南部连续发生27.8级强震。


重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牵动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的心。


救援,不以山海为远。


中国救援力量582人日夜兼程、紧急驰援。


稳定结构、爬入废墟、救治伤员……践行“不放弃一个生命”的誓言,中国救援力量累计搜救出幸存者68人、搜寻到遇难者198人,排查总面积超过70万平方米。


搜救中,感谢不断。总有人说着听不懂的语言,拉着中方救援人员的手,情感在湿润的眼眸间流转。


合作机制,呼应的是“一带一路”国家紧迫的关切。


2025328日,当重大灾害再次降临在“一带一路”国家,中国救援力量再次火速集结、千里驰援。这一天,缅甸发生7.9级地震。中国救援队伍出动近500人,穿越断壁残垣,打通生命通道。


“中国救援队伍没有搜救区域的限制”,这是缅甸国家消防部门对中方救援力量的充分肯定和充分信任。


不负众望,76夜,中国救援队伍在极端复杂危险环境下成功营救出9名幸存者,医疗救治2000余人次,搜索排查28.7万平方米的房屋建筑和重要基础设施。


合作机制,传递的是中国速度、中国温度。


2021年发起合作机制以来,中国救援力量先后赴9国执行紧急搜救、物资援助、灾害评估、医疗救治等重大救援救助任务,共营救出77名地震灾害幸存者,以实际行动践行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20231010日,时任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消防处署理区长的吴家诺来到北京,看到了他在土耳其地震救援行动中并肩作战的老朋友。


苍松绝壁,赤雁横空,来自9个国家和地区及部分国际组织、驻华使馆的代表共170余人齐聚北京凤凰岭,在国家地震紧急救援训练基地参观、学习、交流。


“通过实地演练,能够了解到不同国家在救援工作中的独特技能和能力,并学习如何更有效地协调和组织资源和人力,期待有更多的机会参与这样的演练。”吴家诺说。


共商共建共享之下,“一带一路”国家高度重视防灾减灾工作,并建立各具特色的灾害管理体系机制。


单则易折、众则难摧。


立足提升联合应对重特大灾害能力,中方聚焦地震救援、森林草原火灾防治、跨境油气管道事故、抢险救援、城市火灾应急救援等,与31150名代表开展跨国救援演练;派队赴巴基斯坦、瑞士、俄罗斯、哥伦比亚等国参加地震应急救援演练,分享应急救援实战经验,提升联合救援行动效能……


围绕应急救援机制预案制定,中国着力推进同哈萨克斯坦、缅甸、蒙古、尼泊尔、巴基斯坦等周边国家开展森林草原火灾联防联控,为柬埔寨、越南等国提供火情监测服务;深化周边国家洪涝灾害防治、地震救援“守望计划”……


“欲速则独行、致远则同进,中国帮助我们共同构建了一个在灾害应对方面更具备准备性、安全性与韧性的拉丁美洲。”智利国家灾害预防和应急局阿塔卡马大区局长穆尼奥斯·赫克斯多夫·罗伯托·亚历杭德罗对合作机制带来的变化深有感触,感慨地说。


共生,话长远成大气象


集涓为流,汇聚成川。随着一系列多双边合作深化开展,一个个重大合作共识相继达成。


两年来,瞄准能力共建、夯基筑底,多种培训扎实推进。


20244月至5月,应急管理部在新疆乌鲁木齐举办了首期中亚五国安全风险防范交流培训和中亚五国油气管道应急处置共训共练及演练专题培训,并在5月举办的中国—中亚应急管理部长级会议期间,开展油气管道事故应急处置实训演练。


“石油天然气的输送有多种方式,管道运输是主要方式。”国家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中心有关负责人介绍,国际上对油气管道输送的安全问题普遍关注、高度重视,专门安排部长级论坛期间的实训演练,是落实合作机制的具体举措。


切中肯綮、虑及长远,顺应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各国关心的,就是中方积极推动的。



内容涵盖灾害管理、应急救援、矿山安全、化工安全、水上安全、应急救护、风险防控、校园安全、儿童伤害救护等技能,参训学员遍布亚洲、非洲、阿拉伯地区、太平洋岛国、拉美和加勒比地区等83个国家……“一带一路”应急管理千人培训计划扎实推进。


两年来,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相结合,交流互鉴走深走实,科普宣传向新向远。


增强安全意识——“应急红玫瑰”女性沙龙、“应急少年”国际应急医学青训营、消防救援人才培养学术交流、林火防治政策与关键技术交流会议等科普宣传活动精彩纷呈。


激发创新活力——“一带一路”地震科学考察联盟建立,中国与阿尔及利亚、埃及、老挝等国签署合作协议,促进地震信息、减灾决策、科技资源共享融合。


深化务实合作——举办应急管理合作机制协调人会议,集聚26个机制成员和合作伙伴,有关国家和国际组织以新成员身份加入机制,合作机制不断扩员建强。


…………


执大象,天下往。


一项项具体举措的落地,凝聚着广泛共识,沉淀着累累成果。


一声声发自内心的回响,鼓舞着前进方向,昭示着美好未来。


“中国确实是灾害风险管理领域双边合作的积极推动者,秘鲁与中国始终保持着动态的双边合作关系,开展‘一带一路’应急管理千人培训计划对我们极具价值,相信这些经验在我们的国家也将产生显著成效。”秘鲁民防局国际合作分析员瓦伦西亚·奥拉特·凯伦·戴安娜表示。


“我们衷心感谢中国,衷心感谢应急管理部提供的学习机会,能向中方学习各类灾害防控的专业经验,请允许我们表达最诚挚的谢意。”古巴革命武装力量部无人驾驶车辆处处长、上校亚历山大·弗朗西斯科·苏埃罗·巴格兰斯说。


迎八方来客,谋安全发展。


我们有理由相信,2025“一带一路”自然灾害防治和应急管理部长会议将带来丰硕成果,持续释放14项合作举措等政策红利,助力各国应急管理现代化建设,为共建“一带一路”贡献应急力量。





征稿启事 | 摄影活动 | 图文故事 | 免责声明 | 隐私保护 | 服务项目 | 技术合作 | 职业发展 | 理事会 | 关于我们 | 领导小组 |  项目报送备案 | 我要咨询 | 我要投诉

网站名称:一带一路门户网
主办单位:重庆一带一路经济技术合作中心
行政中心:重庆市级机关综合办公大楼26楼(渝中区人民路252号)
全国服务热线:86-23-67589933  13901152863(北京)  13308315638(重庆)
企业邮箱:edailu@163.com  464067221@qq.com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号:渝ICP备15000646号
公安部网络安全保卫局备案号:渝公网安备50011202501484号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备案号:915001123223910402
技术支持:总部城科技(重庆)有限公司
Copyrights©2014-2025 版权所有:一带一路门户网(重庆一带一路经济技术合作中心有限公司)



中央机构网站
地方人大网站
相关媒体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