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王静文,世界经济博士,中国农业银行战略规划部研究员。关注世界经济、国际金融、宏观经济等研究领域,曾在《财经》(博客,微博)(博客,微博)、《中国金融》、《农村金融研究》、《第一财经日报》等媒体发表署名文章。发表文章摘录:“保障房博弈的政治经济学”(《财经》网站)、“欧债危机下的银行危机”《中国金融》。
本文章内容为作者应和讯网专栏之邀,独家授权和讯网发布。和讯网邀请各界名家开设专栏,为读者提供趣闻博见。敬请读者关注更新。
中国经济正在经历一个持续阴跌的阶段。一季度GDP增速回落至7.0%,这是新世纪以来第三低的季度增速,仅高于金融海啸肆虐时的2008年末2009年初,工业增加值、房地产投资、居民消费都已经降至近年来的低点。相比昔日的繁花似锦,时下的中国经济颇显举步维艰。
好在我们的政策工具箱中仍然有诸多工具可供使用,定向宽松、债务置换、降准降息、简政放权、基建投资等等。政府可视情况需要,选择合适的措施来“稳增长”。当然,“一带一路”这个更宏大的战略正在徐徐展开,可以为至少未来十年的中国增长奠定基础、创造空间。
自2013年习总书记提出倡议以来,经过近两年的酝酿、沟通与筹备,近日,《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正式发布,“一带一路”建设大幕正式开启。中国正在以一个更加积极和主动的姿态,重新书写自己同世界连接的新篇章。
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一带一路”对于当下的中国都有着非比寻常的重要意义。地缘政治方面,可以在中国周边形成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经济方面,可通过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与部分产业的国际转移,带动相关国家的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金融改革方面,横空出世的亚投行正在动摇美国主导的陈旧的国际金融体系,而人民币国际化的发展也获得了更大的舞台。
如果把目光聚焦于经济增长方面,期间所蕴含的机遇同样超出想象。当前中国经济之所以持续下行,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不容忽视。其一是产能过剩导致制造业投资放缓。由于房地产市场的调整和出口引擎的减速,中国庞大的制造产能出现了明显过剩。其表现之一,就是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连续37个月负增长,工业企业被迫进入了“去产能、去杠杆、去库存”的过程。其二是地方融资新政导致基建投资难以快速增长。近些年来,随着地方政府绩效考核机制转变和地方融资体制变革,地方政府以往的投资冲动弱化且面临资金瓶颈。其突出表现,就是地方项目的投资增速已经降至新世纪以来的最低水平。
一旦“一带一路”战略启动,这两方面的情况都能得到改观。其一,“一带一路”致力于区域层面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而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强大、最经济的基础设施建设能力,这将为过剩产能对外转移找到了一个非常适宜的出口,会带动更多的企业“走出去”。其二,地方政府已经意识到,“一带一路”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推动的、未来十年最重要的国家战略,没有之一。从2015年地方“两会”透露的信息来看,各地都在争先恐后上项目,对接“一带一路”战略,希望把自己打造成为其中的重要节点。地方政府被压抑已久的投资冲动可能会重新点燃。
由此可见,在当下的中国重提“一带一路”,不仅仅是重温泱泱大国的往日荣光与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也是重构中国的对外开放新体系以及改写国际经济体制的旧规则,同时也能在中长期内为中国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和活力。无论立足当前还是放眼长期,这一战略的意义都无论怎么强调都不为过。
当然,从愿景到现实,中间还有一段漫长的路程。沿途国家政治制度、宗教信仰、发展阶段、民族文化各不相同,地缘政治风险随时可能发生,实现这一战略的艰巨性和复杂性同样会超出想象,因此,在把握机遇的同时同样不能忽视期间存在的风险和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