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9月和10月分别提出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强调相关各国要打造互利共赢的“利益共同体”和共同发展繁荣的“命运共同体”,得到了丝绸之路沿线国家以及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强烈反响。
全球经济一体化,促使各国在变化的世界中找到自己的文化定位,而具有积极相融态势的文化会更容易扩大自身影响。
在联合国大楼的东厅,不同肤色、不同语言的人们驻足仰望《互动的世界》和《共同的家园》两幅中国水墨作品。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对两幅永久展出的画作评价道:“它们是中国元素与世界语境完美结合的艺术精粹。”而这两幅作品的作者就是全国政协常委、民族文化宫副主任王林旭先生。为此,记者专访了王林旭。
全国政协常委、民族文化宫副主任、国家民族画院院长王林旭。
记者:“一带一路”为什麽需要文化先行?
王林旭:“一带一路”是党和国家在新形势下提出的重要战略,倡导合作发展的理念,借助有效的区域合作平台,高举和平发展的旗帜,主动地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不同文化的相互了解、相互理解、相互包容是“一带一路”的前提和基础,所以我认为“一带一路”文化先行。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一带一路”连接起人类历史上重要的文明,目前,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随着国民经济发展和软实力的进一步提高,我国在国际社会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中国正努力从“文化大国”向“文化强国”转变,但是任重道远。从2011年全球文化市场占有比例来看,美国、欧盟所占比重依次为43%和34%,而我国仅为4%,位列第五。这和我国的国际地位是不相称的,需要我们从文化战略、对外传播、公共外交等多个方面来集思广益,构建共识,讲好中国故事。
记者:我们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怎样讲好“中国故事”?
王林旭: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就是最好的“中国故事”。从张骞出西域到郑和下西洋,几千年来,最珍贵的遗产就是文化的交融。
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有许多养分,可以提供给全人类共享。我国又是一个多民族构成的国家,各个民族交融发展的历程也是全人类宝贵的财富。
正如民族学家费孝通先生所讲“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需要着力推敲的是共享的途径和方式,在文化传播上,要运用各种媒介,各种吸引人、打动人的方式。方式对了,一曲歌、一段舞、一幅画、一首诗词、一部文学作品,都会讲“中国故事”。
记者:我们了解到,您用中国当代水墨超象绘画向世界讲述着中国的故事,并得到了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认同,请问您是如何策划的?
王林旭:任联合国和平文化大使的20年中,我和各国人士致力於用艺术弥合人类的文化差异,促进文明多样化发展,用作品反映联合国倡导的公平正义、和平发展的《宪章》精神。
我们生活在“地球村”里,面临着很多全球化的问题。涉及世界经济不确定性、能源危机、粮食安全、环境变化、疾病防控等问题,是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宗教信仰的人们,要共同面对、共同解决的。
人类在地球上生活了近700万年,对於自然有着共同的认识和感受。我一直在寻找、表现。上世纪80年代,我去泰山拓印书法石刻,一次偶然的机会把山石的肌理拓在宣纸上。当时我意识到,大自然本身的展现和人类的对自然的描绘比起来更富有深意。从那时起我开始用水墨宣纸为媒介,探寻让自然展现它本身。
伴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到来,真实世界和虚拟世界的界限变得模糊,人们的感知能力却越来越强,这是人类发展中崭新的时代特征。唐代的司空图讲:“超以象外,得其环中。” 我在绘画创作中不是让人们在画面上看到什麽,而是让人们感知到人们共同的和共通的认知,这是跨越语言、跨越文化的尝试。以此让文化交流、人文交流、文明相互交融。
记者:您认为“一带一路”文化先行需要做哪些工作。
王林旭:目前,中国已与“一带一路”沿线绝大部分国家都签订了政府间文化合作协定,文化合作协定是代表两国关系在文化领域发展的一个基础性法律文件,为国家之间文化关系的发展奠定基础、指明发展的主要方向。
应加强顶层设计和战略部署,推动政府间文化交流与合作深入发展。要依托现有成果和品牌,统筹现有项目资源,打造新的文化交流品牌,深化“丝绸之路文化之旅”活动,与沿线国家联合举办“丝绸之路艺术节”,举办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文化论坛、展览、演出活动。
整合各个方面资源,发挥文化桥头堡作用,主动融入“一带一路”战略构想,充分发挥专家学者和智库的作用,群策群力,通过定期召开研讨会、分专题开展调研等形式,为“一带一路”建设中的文化交流与合作提供智力支持。
王林旭创作的作品《互动 ‧APEC蓝》